【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分享』教孩子「好好吵架」

張瑋瑋
x瑋瑋x 2014-07-24 14:11:29 版主 405

冷戰、不認錯、肢體衝突
由於學齡前孩子的心智能力發展皆無法像大人般成熟,許多專家提醒,現在的教養方式不應該再主張大讓小;但是,當學齡前的孩子們吵架時,爸媽不介入,孩子們真的有能力藉此展開自我學習嗎?當孩子們的「吵架經驗越多」,真的代表「溝通技巧提升了」嗎?本文不只適用於手足之間,也適用於堂表兄弟姊妹,以及同學與玩伴之間喔!爸比媽咪們看過來……。
 
何謂溝通?
敘事取向訓練講師、督導、心理師黃錦敦認為,要回應上述問題,應該要先了解究竟什麼是溝通?黃錦敦心理師指出,溝通像是一種協商的過程,透過某種方式表達自己、理解他人,讓兩方的聲音交流,以找出彼此合適的互動方式。尤其在家裡溝通或是親近關係溝通的目的,最重要就是要讓彼此在關係裡頭都比較能自在、享受與親近。
 
溝通四大重要元素
親近關係的溝通,涵蓋了4個重要的元素:接收、表達、界線、愛的連結。

溝通元素一:表達
表達是一種基於理解自己內在,藉由某種管道傳遞給他人的能力。
 
溝通元素二:接收
接收是一種願意打開自已的內在空間,去聽見對方的能力。
 
溝通元素三:界線
界線也可以說是倫理的思考,是關係裡對於彼此界限的覺察與思考,人們經常談到的互相尊重,其實,就是談彼此對於界線的尊重。而關係裡頭的融洽,常看見界線的開放與融合(例如,孩子們能夠試著互相討論或分享玩具),當我們與人親近愉快的時候,通常也較容易嘗試分享此界限。
 
衝突的發生往往是因為「彼此踩踏的部分超過了對方願意給出的界限」。我們常見孩子衝突的原因,也常常是在捍衛與表達自己的界限,此時,溝通其中之一的重點常是界線的再次確認,找到彼此合適的相處方式。
 
溝通元素四:愛的連結
家,不是只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如果缺乏愛的連結,溝通過程就也會缺乏柔軟、缺乏空間,在親近關係裡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在愛的基礎下講道理。
 
如何培養孩子溝通力?
談完了溝通的概念,對於孩子如何學習(培養)溝通能力,黃錦敦心理師也提出幾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與爸媽分享:
 
勿忽略「試誤」的重要性!
唯有嘗試錯誤,才會嘗試去找方法
很多時候人無法完全複製別人的經驗,即便是某個人這樣做可以成功,但另一個人卻不見得有同樣的效果。這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個人特質、外在環境的資源、困境的背景…都不盡相同,黃錦敦心理師指出,其實很多的能力,我們只能從別人身上「參考」,但必須要自己一次次選擇、嘗試、修正,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能力。
 
如果孩子們自己沒有經歷所謂難受的感覺,那麼即使爸媽主動找孩子們坐下來談,也常常只會淪為大人在指點小孩而已。
 
換句話說,真正的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嘗試找方法、嘗試錯誤的空間!「我把『學習』視為一個人不斷經歷、嘗試、思考、練習、修正的過程,這過程當然會犯錯,但擁有犯錯的空間,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黃錦敦心理師說。
 
思考力與溝通力密不可分
讓孩子自己思考,避免直接給答案
此外,要能在錯誤裡知道修正,「思考」就是關鍵的能力。事實上,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爸媽能給予孩子的協助,並不是要孩子「聽爸媽的話、照爸媽的方式去做,然後達成目標」,雖然很多時候孩子馬上利用爸媽的方法的確非常容易成功。
 
然而,若是孩子的生命中,充斥太多這種「直接輸入法」的成功,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往往變得只能聽從別人的建議,但卻無法產生出任何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思考,更難以真正擁有修正自己行為的能力。
 
即使預見結果,仍應鼓勵孩子多嘗試
即使父母明顯看出孩子的方法可能的結果會是「失敗的」、「不夠好的」,也要多讓孩子去嘗試,看看結果如何,最重要的是這麼做,爸媽可以有更多機會跟孩子進行溝通討論;很多孩子是在這種實驗過程裡慢慢累積自己的生命經驗,不論是學習或是獨立自主的能力,其實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
 
巧妙運用孩子在關係中的焦慮感
「讓孩子適當的承擔自己的責任與後果,運用『難受』的自然動力引發學習。」黃錦敦心理師說;當孩子在關係裡焦慮、難受的時候,反而可以運用這些自然產生的動力(想不難受、消除焦慮)來帶領孩子討論與思考,有時候看起來痛苦的情緒,反而是促進學習成長的自然動力!
 
他進一步與我們分享他的自身經驗,有一次黃錦敦心理師的兩個孩子都「受不了」對方,他們都清晰感受到了衝突的難受,在這個時候,他才邀請孩子們一起坐下來,請大家都說說看、想辦法:「如果不喜歡這樣的關係、互動,那各自會喜歡什麼氣氛、關係呢?」
 
黃錦敦心理師強調,如果孩子們自己沒有經歷所謂難受的感覺(或是孩子們本身並沒有任何感覺),那麼即使爸媽主動找孩子們坐下來談,也常常只會淪為大人在指點小孩而已。
 
誰說吵架是壞事?
「其實,我並沒有打算教導我的孩子:手足不要吵架。」黃錦敦心理師說。仔細看吵架這件事情,很多時候不是壞事,很多人是透過生氣的情緒,表達自己、捍衛自己的界限,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種能力。
 
知道爭吵不會真的斷了連結(不會因為爭吵,對方就不愛我)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這個能力最早養成與練習的地方就是在家庭,特別是手足。
 
不知怎麼吵架反而辛苦
「要知道,不知道怎麼吵架的人,有時也是辛苦的,內在有時會承擔過多的委屈,畢竟,孩子將來面對的人,有些真的只要溫和溝通即可,有些時候是需要強力捍衛自己,才能抵擋別人的侵犯。」黃錦敦心理師說。
 
重要!觀察孩子們平日相處
或許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們有沒有吵架,而是吵架在關係裡的位置,觀看孩子表達與捍衛自己時,有沒有也使用別的方法,也就是除了吵架以外,他們有些時候願意容忍對方、願意體諒對方、願意主動分享、願意溫和地敘說自己的界線、懂得請他人仲裁。換句話說,觀察手足間「平時」(大部分的時候)有沒有和好、分享、親近的時刻,他們會不會試著用多元的方法解決,若是有,那麼吵架只是他們相處狀態其中之一,爸媽不用過於擔心。
 
爭吵不等於斷開聯結
在親密關係裡,「爭吵」後知道如何「和好」,知道爭吵不會真的斷了連結(不會因為爭吵,對方就不愛我)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這個能力最早養成與練習的地方就是在家庭,特別是手足。
 
孩子們需要學習管理「爭吵」,也就是要學習:如何捍衛自己的聲音,但同時照顧到關係,這個練習不容易,需要很大的空間不斷的經驗,「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如果孩子有時候爭吵,但大部分都懂得和好、分享、相互照顧,我就不會介入。」
 
我反而喜歡在孩子爭吵又和好後,去告訴孩子:「我看見你們剛剛爭吵,現在卻能一起玩(愛的連結),這是很好的、在家裡這是重要的。」
 
孩子吵架,爸媽真的不需要介入嗎?
從上面「關係」的元素,和「學習」的概念,再回頭來看前述吵架、衝突的議題。究竟孩子們吵架時,爸媽要不要介入?
 
介入時機:當「強度」與「頻率」跨越底線
「每一個家裡都有對於人際衝突界限的底線,我自己思考手足衝突是否要介入,常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強度』,一個是『頻率』。」黃錦敦心理師說,而且底線是不可以動手傷害對方。因此,通常如果手足衝突時出現孩子動手傷害對方的情況,黃錦敦心理師一定會出手制止,因為這樣的衝突「強度」高,可能有立即的傷害產生。
 
警訊?!當手足間爆發「高頻率」衝突
而所謂的衝突「頻率」,則是指在某段時間裡,孩子間突然有太高頻率的衝突。黃錦敦心理師指出,如果孩子間突然有太高頻率的衝突發生,可能表示有其他的問題需要處理,例如,表面上看起來為了爭規則、爭玩具而吵架,但事實上也有可能是因為父母最近累積太多情緒,所以孩子情緒也跟著焦躁,衝突就發生了,此時爸媽應該試著靜下心來觀察、思考或介入。
 
爸媽介入處理爭吵的態度與方法
3大NG心態與做法
NG!只要一聽到孩子吵架就開罵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認為,有些爸媽一聽到孩子們發生爭吵就很煩,不管(不知道)任何原因就馬上介入罵人,這樣的處理方式一來表示爸媽本身的情緒沒有處理好,二來對孩子的成長或學習沒有任何幫助,只是把孩子們罵一罵而已。
 
罵孩子,常是因為內在沒有空間
《陪一顆心長大:從心理諮商到養兒育女》一書也提到,罵過孩子的父母,心裡大概也都知道,罵過了,孩子並沒有比較好,而且冷靜下來時,還會有後悔不已的心情,覺得何必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一個孩子?那段時間就是處在罵孩子、心情懊悔、又罵孩子、又再懊悔的循環裡。
 
NG!孩子吵得再激烈也不理會
孩子吵得再激烈也不理會,顯示出大人也在逃避處理的責任,例如,「反正我也不知道你們(孩子們)在吵什麼呀!」對孩子發生什麼事情不清楚也不關心,大人跟孩子都失去學習的機會。
 
NG!總是出手幫助來告狀的孩子
爸媽要特別注意,經常來告狀的孩子習慣把爸媽當成救援隊,尋求協助,事實上,告狀的孩子不見得是真正受到欺負的那一方唷!若是家中其他孩子感受到爸媽的偏袒,反而會越來越無法接受特別愛告狀的孩子。
 
情緒冷靜應放第一位
如果孩子真爭吵得很嚴重,爸媽認為已經需要介入的狀況下,可以怎麼做呢?黃錦敦心理師指出,處理通常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是所謂「危機處理」,就是不讓傷害擴大、讓情緒冷靜下來。在這個時候必須讓孩子分開,離開現場,先讓情緒冷靜下來。「在我的工作裡(心理治療),這部分(危機處理)沒有發生,任何輔導或教育是沒有用的。」黃錦敦心理師說。
 
如何善用溝通四元素
當情緒冷靜到可以聽與說時,就可以進行所謂的輔導性、教育性的介入,可以思考上述的「溝通四元素」來進行運作:
 
引導孩子表達自己與接收他人
爸媽可以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且孩子們也可以安心地在不被批評的情況下說出來,但由於幼兒表達口語能力有限,這時候爸媽可以試著幫忙孩子把心裡的話說出口,讓孩子確認自己原來想要表達的意思,這樣孩子就會一次次學習到如何表達。(例如:原來你去弄哥哥的積木,是想跟他玩,但他不跟你玩,你就生氣才故意把積木踢倒:說出前面的善意,但也指出後面行為是因為來自於挫折。)
 
如何學習尊重彼此的界限
爸媽可以試著這麼說:「你們最近常為同樣的事情吵架,我們來討論看看,有沒有好一點的方法,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可以不用吵架的方式。」
 
如何讓「愛」在對話過程中連結
爸媽可以試著這麼說:
1.「雖然妹妹的方法讓哥哥不高興,但妹妹是喜歡哥哥,想跟哥哥玩的。」
2.「爸爸媽媽希望你們能討論說話,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我愛你們,我昨天還看見哥哥幫妹妹買冰棒,哥哥也常照顧妹妹。你們吵架了,沒關係,我們要學習怎麼好好相處。」
 
堅持度高的孩子,吵架永不妥協?
固執己見、爭辯、不肯輕易妥協認錯與有所堅持、勇於堅持自我想法?到底有何不同?堅持度高的孩子是不是即使與其他孩子發生爭吵,明明知道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卻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聽不見其他人的意見與感受?又該如何引導協助他們呢?
 
固執己見可能是自信心缺乏的表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饒怡君與莫茲婷所長皆認為,對自己有自信的孩子,往往在想法上也能夠展現彈性,反觀過於執著自己意見的孩子,無法靜下來聆聽他人想法或意見的孩子,某種程度上是缺乏自信心的,正因為他對自己缺乏信心,才必須用盡全力去捍衛自己的想法,彷彿是只要放棄自己的堅持,他就會一無所有了。
 
越缺乏安全感,越想控制全局!
饒怡君臨床心理師表示,如果孩子跟兄弟姊妹互動或遊戲時,總是固執己見、幾乎從不妥協,爸媽也可以試著回想一下,是不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曾經歷讓他本身完全失去掌控的狀況,而在那個失去控制的情境下,孩子同時經歷了深切的無助感,因此,他現在才必須藉由凡事要握有高主控權(控制感),來慢慢修復自己的無助感。
 
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真的是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可以試著跟孩子談談那一段過往經驗,安撫孩子受傷的心情,並告訴孩子如果他再遇到相似的情況,他現在長大了,也更有能力了,可以怎麼做;或著是在下一次孩子又出現不肯妥協的情況時,輕聲地安撫並問問孩子:「你是不是因為擔心像以前的狀況再發生?所以,你現在會覺得要照著你的想法做,才會讓你比較安心呢?」
 
堅持度高的孩子常有著學習好「獨立自主」的潛力,換個角度來看待堅持度高的孩子,就不會侷限於只看見他們所帶來的困擾。
 
堅持度高的孩子為何易受挫?!
黃錦敦心理師提到:「其實,我自己就是一個堅持度高的孩子,回溯自己的成長過程,小時候的我,較容易因為堅持度高而受挫。」黃錦敦心理師進一步說明,這是因為年紀小就有很多意見與想法的孩子,行為或發展上並未擁有對等的能力來讓他能夠獨自去實踐他的想法,於是常常需要大人的協助,當然,大人不可能隨時隨地配合孩子的需要,因此,這樣的孩子其實是經常會感到挫折的。
 
看見孩子的亮點
堅持度高的孩子,有「獨立自主」的潛力
「然而,逐漸長大,當我的自主能力越來越好後,我發現,堅持度高和獨立自主成為『絕配』,我內心的許多想法,加上我堅持產生的實踐力,開始讓我能夠創造出我想要的生活。」黃錦敦心理師說,並建議爸爸媽媽,不妨試著換個角度來看待堅持度高的孩子,這樣的特質並不糟糕,而是一種資產:「堅持度高的孩子,常有著學習好『獨立自主』的潛力。」如此一來,就不會侷限於只看見年幼孩子的高堅持度所帶來的困擾。
 
當孩子的高度堅持已經影響到他人?
黃錦敦心理師指出,其實,真正讓父母擔心的並不是孩子的堅持度,而是堅持度高的孩子,常常自己有想法想要達成,卻完全忽略別人的想法,當孩子一定要其他人都照著他的意思做,便會勉強別人、侵犯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重要!先區辨「孩子是否真的侵犯到他人」
年幼的孩子在發展上,對於「從別人的觀點來想事情」的能力才正在成形。黃錦敦心理師從自身的經驗,與我們分享以下想法。
 
首先,當孩子堅持時,爸媽要先區辨:「這是關於孩子本身的事情,只是孩子的想法與其他人(包括爸媽)不一樣;還是孩子已經真的侵犯到別人的界線了?」若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沒有侵犯到任何人,例如,他只是不想用爸媽的方法做某件事情,那麼爸媽不一定要「不允許」,而是可以讓孩子用他自己的方法多嘗試看看。
 
黃錦敦心理師再三強調,堅持度高本身並不是問題,但是,當自己的堅持會影響別人、甚至侵犯別人的界限,才是問題。
 
爸媽不妨先想一下,有沒有自己曾經堅持,但別人卻認為你是錯的,讓你覺得委屈或生氣的經驗?那麼,你希望這時候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可能會比較願意思考兩邊不同的立場呢?不妨試試看用相似的同理心與方法來對待孩子。
 
如何與高堅持度孩子溝通?
爸媽在穩定情緒下堅持住自己的原則
然而,很多時候不論爸媽怎麼做,孩子仍是堅持己見,若因此而侵犯到別人時,爸媽應盡量在「不動怒」的狀態下,也堅持住自己的原則。一來,孩子會知道當他們堅持己見、不管他人時,是沒有用的(得不到他們所想要的);二來,孩子可能會因此嘗試著想別的方法來進行協商(也就是不再堅持自己原本的想法),能夠有機會慢慢從經驗裡學到如何展現自己。
 
溝通時避免指責的語氣
黃錦敦心理師認為,當人們面對他人的「指責」時,第一時間因應的姿態經常是「捍衛」,所謂的堅持若用在捍衛時,其實看起就像是「不肯認錯」。對很多孩子來說(甚至大人也是),「指責」常引發的並不是「反思」,而是一場要對抗的戰役!就這樣常常把力氣用錯邊了。
 
勿讓孩子產生不喜歡自身特質的想法
當爸媽與孩子進行溝通時,盡量避免使用指責的語氣,例如,「你怎麼這麼糟糕,這麼不懂事」,指責的語氣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責,認為自己天生就是不好的,此外,孩子的情緒也比較會擴散蔓延。
 
最重要的是要向孩子傳遞他要慢慢學著懂得尊重別人的思考與決定,而不要讓孩子產生「不喜歡自己的特質與樣子」的感覺與想法。
 
如此一來,孩子才有可能在學習尊重別人時,又保留住自己的堅持,如前所述,對一個孩子未來實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時,高堅持度的特質是相當重要的!
 
與高堅持度孩子溝通三步驟
步驟一:同理孩子的需要
舉例來說,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要一個玩具。」「我知道你很想現在馬上聽爸爸媽媽說故事給你聽。」
 
步驟二:直接向孩子說明自己的難處
舉例來說,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沒有辦法一直(每次出門)都買玩具給你,因為那需要很多錢。」「現在媽媽必須先去把碗洗乾淨,沒有辦法『馬上』讀故事給你聽。」
 
步驟三:邀請孩子一起來想新方法
接下來,若孩子仍是難以接受,並且仍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做法,爸媽可以邀請孩子一起來想想辦法,找出另外的選擇。例如,「若你願意每天幫忙多做一件家事,我就幫你存10塊錢,這樣你存夠錢我就可以帶你去買玩具。」黃錦敦心理師一再強調,若是時間允許,先讓孩子自己想辦法,當孩子願意想辦法,不論可不可行,都去欣賞孩子願意想其他辦法、願意展現彈性的態度。
 
孩子的學習與改變皆無法速成
協助並多給堅持度高的孩子機會,學習想辦法、展現他們的彈性、延宕自己想要立即滿足的衝動,這些必須慢慢來,因為這些都是歷程。從兒童發展的概念來看,孩子慢慢成長,這些部分也大都能獲得改善。
 
當孩子習慣用冷戰解決問題?
孩子內在情緒未被真正處理
莫茲婷所長認為,會採用冷戰的方式來進行溝通,表示內在負面的情緒一直存在著,沒有真正被好好處理,才會一直把對方令他感到不舒服的話語或行為放在心裡,進而不想跟對方產生任何交流互動。
 
爸媽應適時引導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同時,讓孩子們彼此都能聽到另一方的想法或感受,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這麼做的目的,並非要求或期待其中某一方道歉,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選擇回應事情的方式,別人想要如何回應是他的選擇與權利,我們所要學習的是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包括讓自己的情緒與想法能適當抒發出來,而非總是憋在心裡面。)
 
爸媽要扮演好翻譯跟橋樑的角色
莫茲婷所長指出,如果家中的某個孩子習慣採用冷戰的方式與其他孩子互動,爸媽可以先採用以退為進的方式與這個孩子溝通,也就是先了解孩子的想法,肯定孩子想法中不錯的地方(具體說明好在哪邊),接著要告訴孩子,其他人想法不錯的地方(同樣要具體說明好在哪邊)。
 
爸媽扮演好翻譯跟橋樑的角色十分重要,尤其是不斷去翻譯這個孩子跟其他人的想法,因為有時候孩子之所以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完全不願意接受其孩子的意見,是因為他本身在擷取別人意思的過程中,對其他人有所誤解。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培養雙語兒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這樣在家營造沈浸式英文環境
培養雙語兒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這樣在家營造沈浸式英文環境

培養雙語兒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這樣在家營造沈浸式英文環境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媽咪投票趣

你家誰簽小孩聯絡簿?媽媽還爸爸?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