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如何提早發現孩子被欺負?--幼兒家長停看聽

babyjackliu
babyjackliu 2015-02-26 09:21:26 版主 425

最近看到一位家長令人刻骨銘心的分享

近幾年陸續聽到這些悲劇,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也許內容較不適合小寶寶,

但一些方法仍可提供家長們參考!

較好閱讀的版本可參閱如下

http://babyjack.pixnet.net/blog/post/33180403 上集

http://babyjack.pixnet.net/blog/post/33180451 下集

--

同一個幼兒園又發生重大虐童事件了!光去(2014)年11、12月,「罰跪、關儲藏室 快樂瑪O安幼兒園驚爆虐童」、「保母疑似虐童,重壓男童身上2分鐘」、「幼園老師抓狂 拿細棒猛抽小朋友」三段彷彿驚悚片一般的影音,震撼著每個托嬰托兒的家長。每段影片皆可看到三個共通特性,

  1.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

  2.施暴者彷彿是法官也是刑官,

  3.不論是被處罰的孩童或是目睹同儕都成為暴力受害者。

令每個看完影片的人,無不痛心疾首。 

 

  現今薪資條件和經濟壓力下,雙薪家庭是個常見的家庭型態,孩子也不敢生得多,當然都希望獲得良好的照顧和養育,多樣類型的課後輔導、安親、嬰幼兒照顧機構,大部分家長得花不少功夫了解及選擇自己的期待。

  然而,再怎麼優良的機構,也都是「人」所創辦與經營的,在管理者、教育者分工失衡、人力不足、壓力失調、個人狀況不佳等情況下,班級經營可能脫出常軌,裡頭的幼兒常成為「人為因素」的頭號代罪羔羊。

  我們先來簡單分析一下,在機構受凌的幼兒,會有的三種思考和反應。

  第一個反應是「我又做錯了?!」。幼兒遭受權威者責罵後,常常出現呆住沒有反應凝視權威者(或逃避權威者眼神)的表現,很像是一種受到驚嚇的內在思考:「我又做錯了?!」、「我剛剛做了什麼?」,這時權威者會嚴厲的要求幼兒回應,但幼兒因高壓下會短暫失去立即表達能力,讓人誤以為不配合、反抗、拗,使得權威者更加憤怒,引發更激烈的情緒表現。

  第二個反應是「想要躲起來」。在被處罰後,幼兒很自然的會責怪自己「不應該」、「不夠好」、「害大人生氣」,可能是把身體縮得小小的,躲在人群中,減少和同儕互動、或是從事相對靜態活動,以減少被注意的機會。

  第三個反應是「害怕再責罰」。幼兒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會直覺認知「因為我做錯了,所以才讓老師生氣」,因此害怕家人知道,盡可能的隱瞞心事,把悲傷、害怕或不安的情緒壓下,直到超過心靈的負荷,才尋找另一個出口一口氣爆發出來,這時家長也會直覺孩子莫名其妙、反應過度或不可理喻,卻不容易回顧以往生活中一點一滴逐漸表露的不尋常。

 

  遭遇此類重大事件後,社會氣氛往往會想要究責,怪機構掩蓋是非、怪老師殘忍無道/默視不管、怪家長缺乏警覺、怪孩子咎由自取,讓被責怪的對象受到應有的懲罰,似乎事情就告一段落。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當然會讓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與其怪東怪西或發生事情後忙著收拾善後,身為父母您可以做得比您想像得更多。

現在父母真的非常忙碌且疲憊,要怎麼從有限的時間觀察到孩子在機構是否受虐呢?以下父母停看聽提供各位參考:

※幼兒家長停看聽

 

家中

照顧機構

*放下手邊事務

*留意生活起居

*親自接送機構

*停留不定時間(上學、放學)

*觀察日常遊戲

*測試生活應對

*觀察入園行為

*留意情緒變化

*聆聽幼兒表達

*參考家人觀察

*對照其他幼兒

*參考家長觀察

 

 

 

 

 

 

 

 

一、家庭停看聽

(一)停:放下手邊事務,留意生活起居

父母在一天忙碌,回到家中用餐盥洗完畢後直到睡前,多數的活動為玩3C和看電視等個人休閒,年齡稍長的兒童,家長會增加叮嚀功課或學習才藝,而孩童首次或初期在機構受虐後的行為變化,通常不會在父母的思考範圍內。

因此,建議父母每週至少24,每次至少放下手邊的任何事情,好好觀察孩子10分鐘

(二)看:觀察日常遊戲,測試生活應對

    「會說話,不代表會表達」,這是個人從事臨床心理師工作時,最常提醒家長的一句話。在這每次觀察的10分鐘,看看孩子在家裡的遊戲、對事務的挫折容忍度、家人相處的行為情緒等,是否與平常有所差距。

有些行為反應是常在受虐受創的幼兒身上可以發現的:

遊戲的內容變得過於粗魯、暴力,甚至呈現被處罰的情節。孩童會發揮觀察學習的能力,並透過遊戲或家人相處時,宣洩他們口語表達不出來的壓力;當然,也有可能產生另一方向的極端表現,拒絕遊戲、遊戲動機低落或是表現過度美好順從。

平時不常見的行為反應。有些孩童在機構遭遇受虐或看到同儕受虐後,返家會有發呆、反應慢、倏然警醒、突然慌裡慌張(腦中可能一再播放白天恐怖的情結);家人叫喚時,會有慢半拍回應、嚇一跳或哭泣生氣表現。

測試生活應對。若是返家習慣看電視的兒童,家長仍可透過日常家庭對話或要求完成簡單任務,來觀察孩童的反應是否明顯易於平常。

注意!沒來由的過度乖順、違逆或情緒化,都可能是重要的訊息。

(三)聽:聆聽幼兒表達,參考家人觀察

請不要花費力氣要求孩童「用嘴巴說清楚」。無論是過去研究、個人教養經驗或臨床心理工作上皆可發現,兒童在高壓下的表達、應變、自我控制都會明顯退化,要求孩子清楚交代白天發生的人事時地物,將會是個不可能的任務,逼迫下反而易受大人引導、順應家長猜測或自行捏造情境。

大人會因為問不清、兜不攏事情的原委,感到焦急、挫敗、自責、憤怒、慌張等綜合複雜情緒,而被逼迫的孩子的感受更是相對加倍。

既然直接問問不出來,那大人就把感官知覺都先交給聽覺和視覺吧!你們可以做的是:

建議提供一些柔性的開放式問句。像是『今天都做些什麼呀?』、『講個今天特別的事情吧?』、『同學呢?其他同學有些什麼有趣或不有趣的事情嗎?』

持續觀察孩子聽到問題和回答問題時,是否有異於平常的反應。若出現平時少見的猶豫停頓、欲言又止、過度反應,那可能隱含某些訊息

父母將「等待」和「觀察」擺在首位。別急著問下一個問題,或是想澄清孩子表達的內容,夠仔細的行為觀察可作為排除、修改或確立假設的依據,急著問問題,會失去好好觀察的機會。

參考其他家人的觀察。詢問家中長輩、配偶、手足是否觀察到任何異狀,且分享自己的觀察請家人一同注意。

 

二、機構停看聽

(一)停:親自接送機構,停留不定時間

當一個人養成某些習慣之後,所投入的注意力和警覺心就會降低。

通常把孩子送到機構門口就離開的家長,大約7次左右便會形成某種慣性。這種慣性不只是家長形成,孩子和機構老師也同樣被訓練:「孩子送到了,爸媽立刻離開」。

建議家長可以改變的是:

打破原本慣性。有些會有園所派車接送,有時會是祖父母協助,有時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

停留不定時間。當自己或家人可以接送時,選擇立刻離開、停留35分鐘、停留更長時間。目的是讓機構能覺察此家長是關注孩童的,若實際上教師曾對學童有較偏差的對待,也可讓機構初步感受到家長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勁了喔!」

(二)看:觀察入園行為,留意情緒變化

家長若平時在接送孩子時,便有不定期短暫停留在園所的習慣,當然對機構來說會存在「這家長是特別關注孩子的」的印象,對一個不專業、有情緒自控困難的教師來說,也是種重要的外控因素。

然而,機構內若不幸發生虐童事件,孩子接送時也可發現一些特殊的行為表現:

抱怨不想出門。上學前,會出現明顯抗拒、不想去機構,甚至大聲哭鬧、夜眠變差、刻意搗蛋等。

緊張兮兮、惶恐不安。一個順從配合度高的孩子,可能還是依照家長的期待準時上學,但可能會發現到幼童進園所時顯得焦慮緊張、頻頻回頭看家長、注視特定教師一舉一動。

(三)聽:對照其他幼兒,參考家長觀察

當家長開始懷疑機構是否出現不合理管教或對待時,同樣可以透過對孩子同儕的行為觀察或其家長溝通互動中,進一步排除或證實自己的疑慮。

 

 

大部分幼教機構和托嬰中心的教師、保母皆為專業的工作者,投入工作之餘還需要定時進修,僅有極少數害群之馬造成家長的惶惶不安。

家長需綜合判斷家庭與機構停看聽,一邊蒐集的資訊,一邊小心檢驗猜測和假設,切勿將單一或片段訊息過度放大、曲解,甚至捕風捉影、杯弓蛇影,造成無謂的誤會或緊張感,那也必定不是家長的本意。

 --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會再發生。

若有疑問或想討論之處,

歡迎大家指教與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babyjack.tree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培養雙語兒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這樣在家營造沈浸式英文環境
培養雙語兒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這樣在家營造沈浸式英文環境

培養雙語兒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這樣在家營造沈浸式英文環境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媽咪投票趣

你家誰簽小孩聯絡簿?媽媽還爸爸?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