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魅力寶寶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育兒錦囊

 幼兒良好品德培養法~12004-12-27 Page:1/1

德育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兼任三民托兒所所長 歐姿秀
數與大小的迷思
「品德」包括品格與道德,屬於文化社會中多數人讚許認同的正向人格、觀念與行為。在教養上,成人對嬰幼兒有許許多多的期待與盼望,如樂觀、獨立、自信……等,是我們希望孩子建立的人格特質;而誠實、惜物、禮貌……等,則是我們想要培育的良好習慣。

在發展上,品德是指嬰幼兒從天生自然人,經由與環境中的人、事、物互動,而逐漸在社會中學習到認識自己、了解別人、並進而在人際關係中,學習如何待人、律己、循規、守紀等,合於社會規範的一切態度、觀念與行為(註)。

由外塑進而內化
由上可知:品德的培養是一種外塑(外在成人社會的期望)與內化(內在個人心理的學習成長)的過程。過去的品德教育著重於外塑,靠著不斷的耳提面命、說明教導、示範演練、甚至要求獎懲,希望孩子們知道如何做個好孩子、好國民。然而我們發現:大家都知道「紅燈停綠燈行」但是闖紅燈的人車依然不少,孩子都知道「不可以打人」,但是動手不動口仍然是孩子間解決紛爭常見的行為。

因此,品德教育不能只靠外塑,還應注意如何內化,我們對孩子的品德教養除了讓孩子知道「該做什麼」及「如何做」之外,如果還能夠使孩子「願意做」、「習慣做」、「喜歡做」則品德教育便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身體力行,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引導自覺與實踐情意
有人說品德是知易行難的事,除了認知層面的了解之外,還要有情感與意思的配合才會有實踐的行為出現。例如:孩子「知道」不可以說謊,但是打翻牛奶如果沒有人看見,需要他「覺得」自己不應該邊喝牛奶邊玩耍,同時「勇敢」冒著可能被責備處罰的危險,才能表現誠實的行為告訴大人事情的真相。所以,在培養孩子品德的行為習慣時,在「告戒」(不該做的事)與「告知」(該做的事)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引導孩子產生「自覺」與「實踐」的情意(情感意志),才能促使孩子將品德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
註:摘自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東華出版社)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