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首頁
相簿
筆記本
日記
留言版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BabyHome 首頁

阿硯&阿淯的窩
 
位置--> 筆記本fb社團文件--母乳娃娃考考妳 台灣母乳學會會訊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會訊5(3)2011-04-05 Page:1/1

1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會訊---99 年第五卷第三期

【編輯的話】 ............................................................................................................................. 1

【國際會議報告】 ..................................................................................................................... 3

【研討會紀要】 ......................................................................................................................... 9

【臨床實務園地】 ................................................................................................................... 14

【學會活動訊息】 ................................................................................................................... 16

【國際會議訊息】 ................................................................................................................... 16

【編輯的話】

結合理論與經驗、站在母親的角度並因應風俗文化去推動哺乳,是讓母親提升哺乳

的不二法門。

因為將生產視作生病醫療化行為,使哺乳停滯了幾十年!希望學者與臨床工作者在

閱讀後,將心得化為行動,但避免衍生另一種醫療化行為。

總編輯 蘇秦明醫師

【醫學新知】

◎新生兒維他命K 的使用

台中榮民總醫院 陳昭惠醫師

維他命K-缺乏造成的出血性疾病(VKDB)發生出生12週內。早期 VKDB 在出生24小

時內發生,主要是母親有服用抑制維他命K的藥物,如抗癲癇藥物及某些抗生素等。典型

的VKDB發生在出生24小時到7天內,晚發型則發生在2到12週。

維他命K的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1微克( 1μg/kg/day),嬰兒約為5–10 μg/天、兒

童15–30 μg/天、青年 55–65 μg/天、成年女性90 μg/天、成年男性120 μg/天。食物最

好的來源是深綠色蔬菜、某些豆類、油菜籽油以及橄欖油。母乳中的維他命K含量約為

1–4 μg/公升。曾有一篇研究發現母親每天服用維他命K 5毫克可以增加母乳中的維他命

K含量。嬰兒配方奶添加維他命K約50μg/公升。雖然預防性的使用維他命K可以減少新生

兒因為維他命K缺乏造成的出血性疾病,嬰兒本身有嚴重的吸收不良症候群、口服抗生素

或肝功能異常者仍須小心監測其凝血功能。

有關預防性維他命K 的使用,以及使用劑型、劑量隨著不同年代的研究而有所改變,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提醒所有醫療工作人員在提供任何醫療措施或者治療時,

2

需要時刻反省其必要性以及正確性,重要的是「不傷害」。

1940 年代發現,在一個之前新生兒出血發生率為0.84%的病房,頭兩天給新生兒90

毫升的牛奶可以減少出血的危險;而口服維他命 K3 (menadione 1 mg)可以將新生兒出血

死亡的發生從2%降到 0.45%;當時也認為早期餵食,不要等到第二天是有保護作用的。

1950 年代開始很常使用預防性維他命K,甚至於給早產兒劑量加大到60 mg 或更多

的人工維他命K3 (Synkavit, Roche),結果發現因為溶血造成核黃疸增加,因此又回到給

與天然的vitamin K1,這樣的事件影響到對使用預防性維他命K 的信心。1970 年大英帝

國的研究發現16,193 名嬰兒只有約20%在出生時接受維他命K。

然而 1980 年代英國多家新生兒中心的調查發現在兩年內有27 例新生兒出血性疾

病,發生率為 1.62/100,000 出生嬰兒,其中24 例為純母乳哺育。在接受肌肉注射的新生

兒群中沒有出血的案例,出生後口服一劑維他命K 的新生兒群中有7 例在較晚的時間發

生出血,其餘20 例發生在未接受維他命K 預防的新生兒群中。因此在英國再度建議常規

的給與維他命K。2003 年的調查有 60% 的新生兒接受肌肉注射,40% 接受口服製劑,

口服製劑至少給與兩劑持續到一週以上。之後兩年的調查發現只有7 例出血案例,都發

生在哺育母乳且沒有接受維他命K 預防的案例。

1990 年代一篇流行病學研究描述肌肉注射維他命K 可能與兒童期的癌症以及白血病

有關,這篇報導造成很多父母以及醫療人員的擔憂。很多歐洲國家、澳洲以及紐西蘭因

此改用口服劑型。但是之後的研究沒有發現相同的維他命K 與癌症之關連性。現在可以

確認注射型維他命K 與腫瘤沒有關連,而是否些微增加白血病的危險性則仍待確認。由

於減少肌肉注射維他命K 造成新生兒出血疾病再度增加,目前丹麥、加拿大、澳洲以及

紐西蘭再度使用肌肉注射維他命K,如果家長拒絕使用者才給予口服多次劑量的維他命

K。芬蘭以及德國仍使用口服維他命K,使用的劑量以及產品不一樣。美國小兒科醫學會

仍是建議肌肉注射,一方面也是因為沒有口服劑型可以使用。

2000 年考科藍資料庫針對維他命k 的文獻整理發現,出生後肌肉注射單一劑量1.0

mg 的維他命K 可以有效的預防典型的新生兒出血性疾病。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維他命K

可以改善出生後1 到7 天的凝血功能之生化數值。肌肉注射對於晚發性的出血性疾病的

預防效果並沒有相關的隨機試驗,口服維他命K,不論是單劑或多劑,都沒有對於典型

或晚發性出血性疾病預防效果的隨機試驗。之後陸續有不少文獻研究,發現不同的劑型

以及劑量對於維他命K 缺乏所造成的新生兒出血疾病有不同的作用。

資料來源Myriam Van Winckel. Eur J Pediatr (2009) 168:127–134

出生時肌肉注射或口服1毫克對於典型的VKDB都有保護作用。純母乳哺育的嬰兒出

生時接受肌肉注射維他命K也可以預防晚發性的VDKB,如果口服劑型者應該持續每週給

與1毫克至12週大,或在第1及第4週給與2毫克。這樣的處置可能對於嬰兒本身有潛在肝

臟疾病者還不夠。

3

肌肉注射以及口服劑型各有其優劣,肌肉注射會造成疼痛及不必要的分離;口服藥

物則擔心給予的正確性及服從性。

目前國內仍是以肌肉注射維他命K 為主,施打的時間可以在第一次肌膚接觸之後再

給予,不需要因此而延遲肌膚接觸的時間。

參考資料:

1. Van Winckel M, De Bruyne R, Van De Velde S, Van Biervliet S.Vitamin K, an update for the

paediatrician. Eur J Pediatr (2009) 168:127–134

2. A McNinch.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 Early history and recent trends in the United

Kingdom.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86 (2010) S63–S65

3. F R. Greer,S P Marshall, A L. Foley,J W. Suttie. Improving the Vitamin K Status of

Breastfeeding Infants With Maternal Vitamin K Supplements. Pediatrics 1997;99;88-92

Puckett RM, Offringa M. Prophylactic vitamin K for 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 in neonate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0, Issue 4. Art. No.: CD002776. DOI:

10.1002/14651858.CD002776.

【國際會議報告】

◎「2010 VELB / ILA Conference-C歐洲暨國際泌乳顧問組織年會」

學習分享

慈濟技術學院王淑芳副教授

一、源起背景

International Lactation Consultants' Association(ILCA) 國際泌乳顧問組織是一個以國

際認證泌乳顧問發展為主體的學術單位,總部設於美國。會員來自76 個國家,目前超過

5000 人。學術地位與責任與各種專業醫學會等同。為了連結歐洲、美加及亞洲各地母乳

哺育推動成效,達成世界接軌及文化差異了解,自2008 年首次聯合歐洲泌乳顧問組織

-European Lactation Consultants' Association (VELB)舉辦「VELB / ILCA 全球泌乳顧問年

會」,其宗旨在於強化國際泌乳顧問體系與成效、建立世界母乳行動聯盟(WABA)、美國

母乳醫學會(ABM)以及世界兒童福利聯盟(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之新知連結與

推動行動整合,提供臨床實務工作、政策制定者與泌乳顧問交流及對話機會。2010 年會

自10 月20 日至23 日在風光明媚的瑞士巴塞爾(Basel)舉辦。除了延續首屆的「地球村/

多元面向」概念之分享精神外,並於會中完成更名之決策,正式將VELB 更名為ELACTA

(European lactation consultant alliance)。與會者除了地主國瑞士外,另有來自美國、澳洲、

英國、加拿大、肯亞、索馬利亞、泰國、新加坡、及歐洲各國,共計34 國超過840 名週

產期照護專家與認證泌乳顧問參與。三天會議期間共計有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德

國、瑞士、及世界衛生組織學者之21 場專題演講;15 場論文發表以及38 篇海報發表。

主題涵括:1.泌乳機轉新知,2.各國泌乳顧問發展現況, 3.特殊狀況母乳哺育處理,4.

常見母乳指導迷思與再檢視。參加兩年一次的全球年會與來自產官學三方夥伴進行實務

4

分享與經驗傳承,提供與其他國家泌乳顧問及專家學者交流機會,除了嘗試建立跨國學

術實務網絡的可能,更重要的收穫則在增強與更新泌乳知識體系,以及吸取多元文化與

多面向泌乳支持的對話經驗。

二、重要知識檢視與反思

近年來母乳哺育推動是全球一致的努力方向,加上屢見不鮮之毒奶粉與奶瓶釋放毒

物等事件,更強化發展泌乳知識與研究應用的重要性。其中「夜間哺乳與產後憂鬱」及

「乳頭罩使用實證研究檢視」兩個主題更是激起與會夥伴的省思與共鳴,在此摘錄重要

概念與大家分享。

1. 夜間哺乳與產後憂鬱

Kendall-Tackett 博士是一位臨床心理師及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她也是

德州科技大學 Amarillo 醫學院兒科臨床副教授及Hale 出版商編輯。

Kendall-Tackett 是美國心理學會健康與創傷心理學兩部門的榮譽會員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以及創傷心理期刊的副主編(Journal

Psychological Trauma)。 Kendall-Tackett 博士學術著作豐富,領域主題涵括創傷、婦女健

康、憂鬱與母乳哺育;參與新手母親憂鬱-Depression in New Mothers, 2nd Edition (2010,

Taylor & Francis), 非藥物性治療新手母親憂鬱-Non-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for

Depression in New Mothers (2008, Hale 出版);以及簡單餵母乳-Breastfeeding Made Simple

(與Nancy Mohrbacher 合著) 等19 本書的寫作或編輯工作。Kendall-Tackett 是美國心理學

會創傷心理學部創始成員之一,目前擔任第二次部門秘書。她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專業

學會在「兒童虐待」最佳研究獎、行為社會科學2003 年度傑出獎。Kendall-Tackett 博士

講述之「夜間餵母奶是否會增加產後憂鬱機率?」利用大量研究與實務照片挑動聽眾的

內心最細微處。雖然許多學術研究、文章、書籍及專業組織指出:避免夜間餵母奶可以

預防產後憂鬱。然而,這樣論述的真實性如何?即使坊間如此廣為流傳這要的信念,卻

少有人真正了解其中的關聯性,更令人擔心的事,研究指出避免夜間餵母奶是干擾母乳

哺育成功的重要因子。Kendall-Tackett 統整近年母親睡眠與疲憊的相關研究,並以一個大

型研究結果提供與會人是一個實證的諮詢建議依據。收集來自59 個國家6410 位母親的

資料,說明嬰兒餵食方式、嬰兒睡眠地點與母親疲憊的相關性。研究結果指出:母乳哺

育母親比配方奶餵食或是混合餵食母親獲得更多且高品質的睡眠!Kendall-Tackett 的前

驅研究結果也呈現母乳哺育母親白天的疲憊感較少、且更有活力,其中關聯因素包括泌

乳素的鬆弛作用幫助母親快速進入品質較佳的深睡期;以及親子同室減少「起床-下床-

移動-清醒—重返」的睡眠干擾,更甚者是親子同室的責任感強化正向「為母信心」。至

於「睡眠-疲憊-夜奶」的關聯性,重要的一個資訊在於收集與了解影響新手母親憂鬱的關

鍵因素,像是;憂鬱病史或是性創傷經驗。研究結果呈現有性創傷經驗或是曾經歷憂鬱

的婦女,不論夜間餵母乳與否,都較容易出現睡眠困擾、以及白天疲憊感。Kendall-Tackett

呼籲包括:睡眠品質與個人心理健康有關、白天疲憊感是不可忽略的警訊、產後婦女疲

憊感與嬰兒餵食無直接相關性。亦即對於母乳哺育母親的睡眠指導絕對沒有一套適用於

所有人的標準模式;臨床必須建構一套完整的睡眠狀態評估系統;首要排除干擾睡眠之

生理因素,像是,甲狀腺功能困擾、貧血或自體免疫疾病。更甚者,經常容易成為大眾

怪罪造成產後睡眠困擾的元凶-母乳哺育,反而對改善母親疲憊及憂鬱有正面意義。換言

之,建議「避免夜間餵母奶可以預防產後憂鬱」的說法,可能正是增加婦女白天疲憊感

5

與誘發憂鬱的開端。

詳細資料請參閱其網站:www.UppityScienceChick.com 及

www.BreastfeedingMadeSimple.com

2. 乳頭罩使用實證研究檢視

不論是乳房罩或是乳頭罩的使用,在許多母乳哺育專家的口中,經常是抱持「能免

則免」的態度。其研究旨在釐清乳頭罩在幫助母乳哺育進行與持續上的角色;期待母乳

哺育諮詢及促進人員能體悟「適時」使用乳頭罩對「需要」的母乳家庭而言是一種正向

協助。

Chertok 博士進行系統系文獻檢視與歸類,最早有關乳頭罩的研究是Woolridge, Baum

& Drewett (1980) 發表於Early Human Development 期刊,比較傳統與新式乳頭罩對泌乳

量及吸吮型態的影響,結果指出使用傳統乳頭罩平均嬰兒攝取奶量分別為46 與20 毫升,

達統計學上顯著差異,且嬰兒吸吮型態亦受到改變;然而同一篇研究中亦指出,使用新

式薄型乳頭罩平均嬰兒攝取奶量分別為38 與30 毫升,並未達統計學上顯著差異,且嬰

兒吸吮型態亦不受到影響。然而自此以後,「盡量避免使用乳頭罩」自然形成一種專家建

議。一一檢視相關研究,這樣的呼籲根基的實證依據包括:乳頭罩抑制乳汁排出量

(Amatayakul, Vutyavanich, Tanthayaphinant, Tovanabutra, Yutabootr & Drewett, 1987;

Jackson, Woolridge, Imong, McLeod, Yutabootr, Wongsawat, et al.,1987)、可能造成對乳頭罩

依賴(DeNicola ㄝ 1986)、增加乳頭創傷的機會(Auerbach, & Riordan, 1999),然而Chertok

博士同時進一步強調,在眾多相關文獻中,亦有許多關於使用乳頭罩的正面研究數據,

包括:泌乳素濃度不因使用乳頭罩而有所差異(Amatayakul, Vutyavanich, Tanthayaphinant,

Tovanabutra, Yutabootr & Drewett, 1987)、暫時性使用乳頭罩有助於延長哺育時間、幫助含

奶及改善乳頭內縮情形(Bodley & Powers, 1996; Brigham, 1996; Wilson-Clay, 1996)、幫助

早產兒由管灌食轉換至親自母乳哺育(Meier, Brown, Hurst, Spatz, Engstrom, Borucki, et al.,

2000)。Powers & Tapia (2004)研究指出在扁平乳頭、含奶型態不良、乳頭酸痛、乳房腫脹

及早產兒的情況下使用薄型乳頭罩,88%的餵母乳母親表示有效的幫助母乳哺育進行。

根據歷年文獻資料 Chertok 博士進行一個兩階段研究。這是一個多場域、跨國的結構

性研究,藉由觀察來自美國及以色列的54 對母乳哺育母親及嬰兒,包括嬰兒兩個月內的

體重增加情形及母親自我滿意度,進行使用超薄乳頭罩對母乳哺育的影響。結果發現在

使用及沒有使用超薄乳頭罩的兩組實驗對象中,嬰兒第二週、第一個月及第二個月的體

重增加情形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就母親的滿意度方面,56%因為母乳哺育情形改

善而停止使用乳頭罩,平均使用時間為產後三週內,只有8%個案是因為使用不方便而停

止使用;大多數(89.8%)的母親對於使用超薄乳頭罩幫助母乳哺育有非常正向的感受;且

67.3%的使用母親表示因為使用超薄乳頭罩才沒有中止餵母乳。

呼籲臨床實務工作者,重新檢視專業對使用乳頭罩的知識本體與指導態度。對某些

母乳家庭而言,使用乳頭罩可能幫助母乳哺育的進行與延長餵母乳持續時間。

Chertok 博士是美國West Virginia 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擅長母嬰相關研

究,專攻泌乳議題,此外她也是一位實際執業中的國際認證泌乳顧問。聽

她的分享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激勵;期待國內相關領域也能受惠於她的

研究。

聯絡資訊:Ilana R. Azulay Chertok

6

E-Mail: [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獻

Amatayakul K., Vutyavanich T., Tanthayaphinant O., Tovanabutra S., Yutabootr Y. &

Drewett R.F. (1987) Serum prolactin and cortisol levels after suckling for varying periods of

time and the effect of a nipple shield. 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66,

47-51.

Auerbach K.G. (1990) The effect of nipple shields on maternal milk volume.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and Neonatal Nursing, 19, 419-427.

Bodley V. & Powers D. (1996) Long-term nipple shield use- a positiv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12, 301-304.

Brigham M. (1996) Mothers’ reports of the outcome of nipple shield use. 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12, 291-297.

Chertok I.R., Schneider J., & Blackburn S. (2006) Maternal and term infant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ultra-thin nipple shield use: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and Neonatal Nursing, 35, 265-272.

DeNicola M. (1986) One case of nipple shield addiction. 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2,

28-29.

Elliot C. (1996) Using a silicone nipple shield to assist a baby unable to latch. 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12, 309-313.

Gartner L.M., Morton J., Lawrence R.A., Naylor A.J., O'hare D., Schanler R.J., Eidelman A.I.,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05) 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 Pediatrics,

115, 496-506.

Jackson D.A, Woolridge M.S., Imong S.M., McLeod C.N., Yutabootr Y., Wongsawat L., et al.

(1987) The automatic sampling shield: a device for sampling suckled breast milk.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15, 295-306.

Meier P.P., Brown L.P., Hurst N.M., Spatz D.L., Engstrom J.L., Borucki L.C., et al. (2000)

Nipple shields for preterm infants: effect on milk transfer and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16, 106-114.

Morland-Schultz K. & Hill P. (2005) Prevention of and therapies for nipple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and Neonatal Nursing, 34, 428-437.

Nicholson W.L. (1993) The use of nipple shields by breastfeeding women. Australian College

of Midwives Incorporated Journal, 6, 18-24.

Powers D. & Tapia V.B. (2004) Women’s experiences using a nipple shield. 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20, 327-334.

Riordan J. (2005) Breastfeeding and Human Lactation (3rd ed.).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in Auerbach, K., Use of a silicone nipple shield with premature infants. (1999).

(pp.287-288, 427-432).

Wilson-Clay B. (1996) Clinical use of silicone nipple shields. 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12,

279-285.

7

Woolridge M.W., Baum J.D. & Drewett R.F. (1980) Effect of traditional and of new nipple

shield on sucking patterns and milk flow.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4, 357-364.

三、展望

母乳哺育是人類延續、地球永存的關鍵行動,決定母乳哺育實踐的關鍵因素在於:「自

信有自在?的母乳媽媽與母乳家庭」;當然提供「完善且正確的知識」亦是不可或缺的促

成因子。醫療人員有「專業使命」、「道德責任」及「人本關懷」的涵養去扮演這樣角色,

其中「參加國際研討會」更是其中的「必要手段」之一,期待國內所有自許母乳哺育推

動者或是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均能以此為目標,確實嘉惠國內每一位母乳媽媽與嬰兒,真

正體悟與感受母乳哺育之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的安適美好。

◎參加 WABA Expanded Global Breastfeeding Partners Forum(GBPF) 感想

財團法人天主教聖保祿修女會醫院 醫療部主任 楊誠嘉醫師

今年 10 月17 至.19 日參加了 WABA 在馬來西亞檳城所舉行的國際會議,同行的有

陳昭惠理事長、徐明洸醫師、郭素珍教授、內人和我共五人。報告此次行程收獲之前先

跟大家介紹WABA 這個組織及此次會議的主題、目的及參加成員

WABA(World Alliance for breastfeeding action )國際母乳哺餵行動聯盟於1991 年二月

成立。 WABA 是一個由相信母乳哺餵是所有兒童及婦女的權利,並獻身於保護、促進及

支持這個權利的組織及個人所組成的全球聯盟。WABA 致力於因挪千替宣言(Innocenti

Declaration) ,並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一起合作。 這次會

議聚集了WABA 的幾個主要工作夥伴(Core Partners),其中包括了國際嬰兒食品行動網

(IBFAN)、國際母乳會(LLLI)、國際泌乳顧問協會(ILCA)、Wellstart International 和美國

哺乳醫學會(ABM)。此次會議的主題是Enabling Mothering: Keeping mothers and Babies

together,主要議題是愛嬰醫院的推廣,及職場婦女的母性保障(Maternity Protection)

及持續支持。

此次會議的目的有以下幾點

1. 藉由慶祝因挪千替宣言20 周年,回顧目前全球母乳哺育推廣政策的成果及省思尚未

達成的目標。

2. 促進主要工作夥伴及各國彼此之間更緊密的合作,計劃和推動針對母乳哺育運動的共

同願景和策略方向。

3. 提供參加人員最新的實證知識,expanded BFHI 的推廣經驗分享,職業婦女的懷孕生

產保障議題討論。

4. 籌畫2011 國際哺乳週,爭取全世界更多社會的動員。

此次總共有 35 個國家超過170 人與會,成員涵蓋各種領域,包括醫護人員、藥師、

營養師、泌乳顧問、助產人員、支持團體、教師、政府官員甚至還有律師,真是集各家

之大成,因此可以聽到許多不同面向或角度所產生的意見,感覺上滿新鮮的。不過因為

參加成員講英文除了快又有特殊腔調,且句與句之間都是連起來說,連續幾天聽下來還

真的蠻傷腦袋跟耳朵的。

8

開始陳理事長就有提醒我們,這個會議學術氣息比較少,主要是讓大家認識各國推

廣母乳哺育的同好,互相分享訊息與資源。難怪還沒到會場,在往檳城的國內飛機上,

隔壁的乘客就主動跟我們搭訕,她的名字叫做Norjinah Moin,她是馬來人也是要參加會

議,她非常熱情招呼我們,後面幾天也深受她的照顧,真要感謝她的幫忙。一到會場就

可以感受到工作人員的溫暖,很多再次參加但來自不同地區的成員,彼此見了面都是熱

情的擁抱,好像好久不見的老朋友,讓人感覺好溫馨,讓我不禁想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再

來參加。

整個會議有三天;第一天早上是開幕式,有熱鬧的迎賓節目、主席及重要人物致詞、

介紹主要參加團體和工作夥伴、頒發特殊貢獻獎等等,是屬於比較輕鬆的時刻,下午以

後才是真正進入會議議程。本次會議大致分為下列三種形式進行:

1. 專題演講:請專家學者或實際工作者分享他們的經驗,主題有愛嬰醫院推動情形與

困境、如何將愛嬰醫院照護延續至社區、職場女性的支持與保護和工作性別議題、從

神經內分泌研究看母嬰不分離的重要性等等,比較印象深刻的是主辦單位還邀請了

馬來西亞聯合工會的代表上台演講,因為馬來西亞的母乳支持團體和工會合作發起

全國社會運動,成功說服議會與政府制定法律提供90 天的有薪產假(比我們台灣還

長),他簡要的介紹了整過活動的起因、進行、挫折及最後的勝利,這也啟發了我的

想法,以後學會應該接觸更多相同性質的團體,在目標相同或相關的議題上合作,

或許更有成效及能量。

2. Talk show format(脫口秀式的表現方式):共有兩場,一場是針對哺乳婦女或家庭所

面對的問題,實際邀請了當地的一個哺乳家庭上台現身說法,從父母親角度、醫療人

員角度、母乳支持團體角度討論母乳哺育;另一場是性別議題及世代交替議題,邀請

了不同年齡、國家、種族及不同文化的與會人員參加討論。這種脫口秀的表現方式滿

新鮮的,但主持人功力很重要,因為有些時候會覺得討論內容太過鬆散冗長,無法

聚焦。

3. Workshop section:這次會議有三個時段是採分組討論,每組各有一個主題,可以選

擇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參加,主題相當廣泛,可惜一次只能選一組參加,所以我們幾

個人就各自分散,盡量選不同主題,會後再彼此分享心得。每一組有兩個帶領者,

帶領者會先針對主題做introduction,然後會列出幾個議題讓大家分組討論,最後再

整合大家討論結果做成共識。由於是分組討論所以可以跟許多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

與會者近距離接觸及交換意見,整個活動很緊湊也很有張力,而我自己也覺得收獲

蠻多的。

我參加了一個主題是使用擠奶器的倫理議題,討論到哺乳(Breastfeed)和餵食母乳

(breast-milk feeding)是截然不同的,由於推廣母乳哺餵,使用擠奶器的機會與頻率也持續

增加,雖然某些產婦確實需要用到擠奶器,但由於醫護人員積極推廣母乳哺育,是不是

有些擠奶器是非必需也非必要的介紹給產婦使用,因此干擾了母親哺乳的正常機制呢?

有些醫療人員自己推銷擠奶器,有些醫院或醫療人員接受擠奶器廠商捐贈或資助,擠奶

器廠商毫無限制地在雜誌(某些甚至是brestfeeding 相關journal)上宣傳其效果,這樣氾濫

的結果會不會讓母親過度依賴擠奶器,甚至認為如果沒有擠奶器就沒辦法餵母奶了呢?

如果利用擠奶器來提高完全母乳哺育率,卻是讓更多母嬰無法享受哺乳的樂趣與親密

感,這樣的作法是值得的嗎?到底product(母奶)與process(哺餵)哪個比較重要呢?不過

9

當大家熱烈討論時,也有人持不同意見,他認為母親已經好不容易做到breast-milk

feeding,就不要再強調一定要breastfeed,這樣對母親要求太高了!不過最後大家還是做

成結論,就是擠奶器也應該像母乳代用品一樣受消售費守則(Code)的規範

此次參加會議還有另外一個感想,就是我們在台灣真的很幸福,推廣母乳哺育在其

他國家幾乎都是醫療機構或NGO 組織自己在做,國家只制定法律,很少出錢出力,像我

們政府這樣出錢出人辦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及種子講師教育訓練的少之又少,以前自己也

常抱怨政府都沒有作為,現在反而會覺得自己還算蠻幸運的。

整體來說,這次會議讓我開了眼界,以前自己的眼光真的很狹隘,都是從醫療角度

或醫院層次去看母乳哺育,其實母乳哺育牽涉的層面實在太廣了,這當中難免有困難與

挫折,但也有許多令人興奮與感動的收獲,就如人的生命一樣,有起有落,有喜有悲。

期待未來我們在跟婦女討論母乳哺育時,不要再只專注於胸前那兩顆乳房,或張大大的

嬰兒嘴巴,而是讓每個人都能了解,母乳哺育是人類生命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旅程或經驗,

“Breastfeeding is life.”,就是我最後的結語,希望能在各位讀者心中激起一陣漣漪。

【研討會紀要】

◎Making More Milk 母乳哺育國際研討會心得分享 Part 1

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毛心潔醫師

這次很開心能參加學會與萬芳醫院合辦的國際研討會,由國際母乳會的 Diana West

分享如何增加奶量。Diana 是Making More Milk 一書的合作作者,也是一位哺乳顧問。

Diana 先分享自己的哺乳經驗,她曾經接受縮胸手術,原本以為無法哺乳了,但在老大出

生後她試著哺乳,發現成功了!而她的老二和老三也都順利的哺餵母乳,因為其中一個

孩子有舌繫帶的問題,所以她對舌繫帶的相關問題也特別有研究。

上午的演講題目是增加奶水(Increasing Milk Production),第一個部份的主題是有好的

開始以發揮最大的奶水製造能力(Maximizing milk production capability),可以採用的方法

包括:

1. 在嬰兒出生前開始擠奶:懷孕35 週起在每天淋浴後,用手輕輕按摩乳房並擠出幾

滴初乳,用針筒收集擠出的初乳,一天一到兩次?,若有宮縮或痙攣就停止。根

據研究指出,並沒有導致早產或危害嬰兒的證據,這樣做可以讓母親滿足學習哺

乳的需求與練習用手擠奶的技巧。Diana 在這裡特別提到,寶寶的家就在媽媽的胸

前,與其花精力準備精美的嬰兒房,還不如準備好媽媽的乳房,才符合寶寶的需

要!

2. 嬰兒出生後延遲母親與嬰兒洗澡的時間:產後寶寶立刻放在母親的身上,嬰兒會

將羊水抹在媽媽胸前,羊水的味道引領嬰兒含上乳房?,刺激嬰兒發揮含乳的本

能。

3. 讓嬰兒自己含上乳房:母親向後躺?,利用重力讓嬰兒緊貼母親胸前,採用嬰兒

主導式含乳(Baby-led latching),母親只要支托嬰兒而非操控嬰兒,讓嬰兒自己找

10

到乳房並含上,即便是習慣瓶餵的寶寶仍有可能成功。可以參考以下兩個參考資

料:

3.1 Dr Suzanne Colson www.biologicalnurturing.com

3.2 Kittie Franz, Dr. Christina Smillie Baby-led Breastfeeding videos

4. 產後兩週內盡量將奶水移出:奶水移出越多,越能提升製造奶水的能力,這似乎

與荷爾蒙接受體(receptor)增加有關,若荷爾蒙接受體不足,荷爾蒙的效果也會較

差。

5. 產後數天用手擠出初乳:Dr. Jane Morton 與同事在史丹福大學2009 年的研究發

現,產後頭三天,每天擠出初乳六次以上,日後泌乳量平均可增加45%,而用手

擠濃稠的初乳比用吸乳器有效,也可避免乳暈水腫的問題,可參考:

5.1 Morton J. etc Combining hand techniques with electric pumping increases in

mothers of preterm infants. J Perinatol. 2009 Jul 2.

第二個部份的主題是追奶與增加奶量(Making more milk)。首先Diana 提出要對症下

藥,每對母嬰的問題可能都不同,幫助母親找出問題再針對問題改善,可以增加追奶成

功的機率,同時也對母嬰的健康有好處。

1. 目標:要增加泌乳素(Prolactin)以增加奶水製造;增加催產素(Oxytocin)使奶水順暢。

2. 增加哺乳頻率:哺乳次數不夠是奶水不足的首要原因,但也最容易改善。產後頭

幾週,白天至少每2-3 小時,晚上睡覺時每4-5 小時應該餵奶一次。建議一個與嬰

兒的蜜月期“Babymoon”,母嬰花2-3 天一起待在床上、擁抱與餵奶,帶著雜誌、

點心與飲料, 媽媽心無旁騖,只要專心與新生兒相處,同時可以閱讀、午睡、織

毛衣、講電話或看電視等,重點是母嬰不要分離,而母親要盡量放鬆開心。

3. 考慮以擠奶器移出更多奶水:好處是可以提高奶水產量,壞處是常常累壞媽媽,

而且並非自然的哺餵方法,在與媽媽討論擠奶方法時要保持彈性,沒有規定或絕

對正確的做法,讓媽媽自己選擇她能做到的方法,並將擠出的奶水儘可能的餵給

寶寶吃,Diana 提出了一些擠奶時的選擇或要注意的地方:

3.1 每次擠奶的間隔與時間長短都不一定,母親會感覺乳房排空了,大約在奶陣過

後再擠2-5 分鐘。

3.2 確定擠奶器罩杯大小適宜,乳頭移動自由不會摩擦到邊緣。

3.3 在親餵後擠奶:當乳房中仍有大量乳汁時,或寶寶只有在奶水流速快才吸得好

時適用。

3.4 在兩次哺乳間擠奶:對母親身體而言,如同增加一次餵奶,而非延長餵奶時間,

缺點是如果嬰兒太快醒來會感覺乳房中奶水較少。

3.5 夜間擠奶:掌握夜間泌乳素較高的優勢,但要取得睡眠與擠奶的平衡,至少每

天晚上擠奶一次,可利用晚上自然醒來的時間擠奶。

3.6 強力擠奶兩三天:當母親時間不夠時,試著一次擠五分鐘,一天擠10-20 次,

把擠奶器放在家裡容易取得的位置,每次經過時擠5-10 分鐘,經過45 分鐘就可

以擠奶一次,每4-6 小時持續將奶水擠在同一個瓶子裡,4-6 小時後將奶水放進冰

箱,並清洗擠奶器,若媽媽無法接受每次不清洗的話,也可以將整套擠奶器和奶

水一起放進冰箱。

11

3.7 邊親餵邊擠奶:好處是加倍的刺激,並透過嬰兒吸吮增強噴乳反射,壞處是有

些媽媽覺得刺激過強,或可能覺得尷尬或操作上有困難,但熟能生巧。

3.8 擠壓乳房:在餵奶或擠奶時,用手指輕柔但穩定的按壓乳房組織,持續壓力直

到奶水不再流出,是容易且有效的方法,小心不要傷害到乳腺管。

3.9 使用擠奶器完後再用手擠奶:通常可以擠出更多奶水,讓乳房製造更多奶水;

同時併用擠壓乳房+擠奶器+手擠奶,可以擠出最多的奶水。

4. 處理荷爾蒙相關問題:許多原因不明的乳汁不足情形是因為荷爾蒙失調所致,可

能的病因包括甲狀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泌乳素或黃體素等問題。

5. 針灸與穴道按摩:用來治療乳汁不足有兩千年的歷史,很多研究報告顯示有效。

6. 休息和小睡片刻! Diana 特別提到有時可以跳脫不停餵奶擠奶的循環,讓媽媽好

好休息,媽媽可以單純擠奶兩三天,由別人幫忙餵寶寶,讓媽媽休息或好好睡一

覺,反而會讓泌乳激素增加。

7. 增加催產素(噴乳反射)的方法:多刺激神經與減少抑制因子:

7.1 溫暖:餵奶或擠奶前溫濕敷乳房,可以用塞滿米的短襪略弄濕後微波30 秒、

溫熱的毛巾、熱水澡或是邊泡澡邊餵奶。

7.2 放鬆:包括心理與生理上的放鬆,運用想像力想像自己躺在陽光下或山中湖

畔,或是配合深呼吸一邊從頭到腳放鬆全身肌肉,或利用語音引導或冥想的方法

達到放鬆的效果。

7.3 乳房按摩:以舒適的力量用拳頭或手由胸壁往乳頭方向或環狀按摩乳房,幫助

刺激噴乳反射並增加奶水,不必限制於餵奶時間使用,是許多不同文化中共同採

用的方法。

7.4 觸摸:任何刺激乳頭的方式都可以促進噴乳反射,按摩肩膀與背部也可以刺激

噴乳反射。

總結時 Diana 再次提醒四個重點:

.. 讓奶水不足的母親將製造奶水的能力加強到最高。

.. 在產後兩三週盡量將奶水移出, 將奶水供應量提到最高。

.. 著重於移出更多奶水的方法。

.. 使用各種增加泌乳素與催產素的策略。

最後 Diana 提醒大家:“Each mother defines her own success”,每位母親定義自己

的成功,而非他人來決斷,在我們幫助哺乳母親解決問題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這句

話!Diana 將增加奶水的原理與策略做了非常詳盡的說明,也提出許多操作上的細節,讓

我們在臨床上幫助母親時非常實用,這次特別將Diana 演講的內容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希望能幫助更多需要的哺乳家庭!

12

◎Making More Milk 母乳哺育國際研討會心得分享 Part 2

青年診所 楊靖瑩醫師

Diana 在第二堂課介紹了引起奶水不足的可能原因。有些原因不常見,也不容易處

理,例如母親的胸大肌發育不良;但是也有些問題是儘早發現、儘早處理就能改善,例

如嬰兒的舌繫帶過短。

評估奶水不足有兩個大方向(表一),一個是原發性的製造不足,和母親有構造解剖或

生理方面的異常有關,例如巨乳症或內分泌功能異常;另一個是次發性的製造不足,與

嬰兒的構造或生理因素有關,例如早產兒、口腔結構異常的寶寶,刺激乳房泌乳的能力

不夠,或母親在哺乳時的方法不利於泌乳,例如不常餵食、抱嬰姿勢不佳等等。因此在

評估奶水不足時,了解媽媽與寶寶的病史與哺乳史很重要,同時詳細地觀察一次哺乳也

是必要的。

由於泌乳的過程需要許多荷爾蒙的作用,因此當母親有內分泌疾病時可能影響泌

乳。例如黃體期有缺陷(Luteal phase defect)的婦女,在月經週期的後半段,黃體素分泌不

足,容易流產,也容易引起產後的泌乳不足,但是產後使用黃體素會抑制泌乳激素,因

此針對黃體期缺陷,許多非正式的報告指出,在懷孕期間補充黃體素,可以改善產後的

泌乳狀況。

懷孕時,如果卵巢產生一顆很大的黃體囊腫(Gestational ovarian theca lutein cysts),會

引起大量的雄性激素分泌,抑制泌乳激素,媽媽的外觀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男性表徵,例

如多毛,不過幸好這種情況很罕見,而且即使未經治療,黃體囊腫也會在大約四周後自

然消退,因此母親只要持續維持泌乳即可。

另一種較為常見的情況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同樣會引起高

濃度的雄性激素與男性化表徵,同時可能造成乳腺組織發育不良,使用Metformin 治療通

常可以增加奶水的製造。

此外,甲狀腺功能失調、肥胖與母親的年紀較大亦可能和荷爾蒙的調控有關,因而

影響泌乳的功能。

乳房在解剖方面的異常也會影響泌乳。乳腺組織發育不良(圖一)可能無法製造足夠的

奶水,但是這並非絕對,除了必須進一步排除母親本身是否合併其他的內分泌問題,頻

繁的刺激乳房與增加奶水的移出,或是使用發奶的草藥(Goat’s rue)或刺激泌乳激素的藥

物,都可以幫助母親增加奶水。

另一種相反的情況是巨乳症,因為乳房組織過度發育導致巨大的乳房,常常會造成

哺乳的困難,這些病人可能在青春期進行縮胸手術,進行手術後仍有可能正常哺乳,不

過手術的方法應盡量以不切斷乳管和損害第四肋間神經的分布區域為宜。

波蘭氏症候群(Poland’s Syndrome)通常是靠近胸骨側的胸大肌未發育?,進而引起該

側的乳房組織未發育或發育不良,患側可能沒有乳頭或乳暈。不過,另一側的乳房通常

是正常並且具有功能的,因應策略是讓有功能的乳房盡量製造最多的奶水,亦可考慮使

用前述的發奶物質。

至於評估隆乳手術後的泌乳功能,必須先了解隆乳前的乳房狀況,是因為乳房發育

不良而進行手術還是單純僅為美化身體曲線?手術的方式也會有所影響,在乳暈周圍切

開或在肌肉上方進行植入最容易減少奶水的製造能力。

13

乳頭穿孔造成的疤痕可能導致哺乳時容易引起乳頭受傷或是乳腺管組塞,不過許多研

究已經指出,乳頭穿孔對於哺乳的影響不大,相反地,乳暈穿孔引起的問題比較多。另

外乳房若在之前任何時期(包括母親自己本身的嬰兒期)曾因為發炎留下疤痕組織,也可能

造成對乳腺組織的傷害。

接下來Diana 談到引起乳汁分泌不足的次發性原因,主要著墨在嬰兒方面的問題。首

先提到當嬰兒有感覺傳導的紊亂時,會出現感覺防禦或拒絕乳房的情形。有學員在下課

時來問筆者這個部分是什麼意思,筆者根據以往的諮詢經驗說明,有些拒絕乳房的嬰兒,

可能源於不好的餵食經驗,導致哺乳困難。常見的情況是母親在不適當的時機哺乳,例

如在嬰兒大哭時急切地一直將乳房塞給寶寶;或是採取定時定量,“規定”的餵食時間

未到時,任由孩子哭到妥協,累到睡著,待餵食的時間到,才吵醒寶寶吃奶。寶寶的需

求沒有適時地被滿足,餵食的經驗不好,因此當母親嚐試哺乳時,寶寶可能因先前的不

良經驗影響而不知所措,出現拱起身體離開乳房或是哭泣,也常造成含乳不良,或是經

常放開或緊咬乳頭的防禦行為。

另外嬰兒也可能因為環境的溫度、亮度、聲音等等的過度刺激,而出現感覺傳導的

紊亂。與嬰兒多進行肌膚接觸,觀察嬰兒的行為,給予適切的回應,與嬰兒建立友善的

信任關係,有助穩定嬰兒的神經系統,改善哺乳的情況。

在解剖構造方面,當嬰兒的呼吸道過於狹窄,例如喉頭軟化症(Laryngomalacia)或是氣

管軟骨軟化(Tracheomalacia),嚴重時會有哮鳴聲(stridor),可能讓寶寶在吸乳與呼吸時有困

難,不過大部份的情況並不嚴重,並且症狀通常在寶寶幾個月大後消失。哺乳時讓寶寶

保持較為直立的姿勢,使頭部呈現伸展的狀態,維持呼吸道暢通,寶寶吃奶會比較容易。

寶寶的口腔結構異常也會影響母親的泌乳量,除了明顯可見的唇裂與顎裂外,有一

種黏膜下顎裂(Submucosal cleft)的裂口發生在軟顎的肌肉裡,臨床上很難用肉眼看出來,

但是患有這種顎裂形式的嬰兒在含乳時很難產生真空的壓力,吸吮力量會比較弱,刺激

乳房泌乳的效果會比較差。30%的病人合併有分岔的懸雍垂,因此如果遇到有懸雍垂分岔

並且吸吮力弱的寶寶,必須考慮探尋是否有黏膜下顎裂。

最後談到當嬰兒的舌繫帶過短時,寶寶的舌頭無法做良好的伸展,加上舌頭兩側無

法捲起形成杯狀,因此在含乳時要包裹和穩定乳房有困難,並且可能造成乳頭的損傷。

同時舌頭也很難形成一條溝讓奶水流向喉頭。此外,舌尖和舌中向上提起的能力受限,

將乳房組織往硬顎按壓擠出奶水的力道不足,對乳房的刺激會不夠而導致奶水不足。

根據舌繫帶的黏附位置與舌頭的活動能力,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圖二),其中第四型比

較不容易診斷。“Murphy Maneuver”是一個用來評估舌繫帶的方法。由於舌繫帶過短的

情況並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善,繫帶切開術是一個快速又簡單的手術,可以在局部麻

醉或甚至不麻醉的情況下施行,手術時間僅需五至十分鐘,有些寶寶在舌繫帶切開後,

在含乳方面便可見到立即的改善,部分寶寶可能需要二至四週才明顯改善。

非常感謝學會邀請Diana 來為我們介紹引起奶水分泌不足的可能原因,有些狀況是以

前從來沒有想過的。不過Diana 提醒大家,這堂課的內容只是拼圖中的一塊,還有許多其

他原因仍有待更多的研究與觀察。但是相信經過這堂課的洗禮,往後在哺乳諮詢的實務

上,遇到母親有奶水量不足的情況時,除了協助調整嬰兒的含乳姿勢、給予哺乳衛教與

鼓勵母親增加哺乳次數之外,學員們將不會忘了還有許多因素必須加以考慮。

14

課堂結束前,美麗的Diana 用她的親身經驗,真切地請大家給予奶水不足的母親

們最大的支持,不評斷、不貼標籤,讓每一位母親自己定義何謂成功的哺乳,當天的課

程讓學員們收獲滿滿,度過了充實的一天!

【臨床實務園地】

◎泌乳顧問如芳的心得分享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 蕭如芳

「請問是如芳嗎?我有母奶的問題想要詢問!」類似這樣的母乳諮詢電話,每天都有,

有些棘手的問題需要面對面的協助,但大部份的媽媽都只需要電話的諮詢及支持。當媽

媽解決了哺乳的疑惑、得到了支持與肯定,哺乳就能夠持續。

九年前,我在一個母嬰親善制度非常健全的支持系統體驗了溫柔生產、LDR 及母乳

哺育。在完全沒有想過寶寶要喝什麼的問題時,就已經開始了我的哺乳之路。一切就是

如此的自然,沒有太多的想法,在產後還來不及有任何想法時,體驗了產台哺乳。跟許

多新手媽媽一樣,第一次的哺乳經驗總是那麼的不順手,乳房正體驗著從來都沒有過的

感覺,對哺乳也產生了許多疑問。正當覺得自己快放棄的那一刻,醫院轉介了附設的母

乳諮詢中心,接受了泌乳顧問的協助,幫助我解決哺乳的困擾及心靈上的擔憂,也讓我

的哺乳路程可以這麼的順利。

92 年,台灣母嬰親善政策剛上路不久,雖然有了哺餵老大的經驗,但換了一個環境,

在哺乳的路上還是感覺到孤單。這次的生產經驗與第一胎有很大的落差,沒有產台哺乳、

產後母嬰分離,要不是有第一胎的哺乳經驗,這次成功哺乳機會應該非常的渺茫。在尋

找支持的路上,我在網路上搜尋到台灣母乳協會,也開啟了我付出與給予協助之門。

母乳哺餵不就是寶寶喝母奶嗎?怎麼會有這麼多媽媽遇到問題?? 現在的社會對於餵

母奶有太多的誤解與迷思,當配方奶行銷與推廣政策做得如此成功的同時,也難怪社會

大眾在哺餵母乳及不惜自家女兒或媳婦哺乳上的辛勞而去想起電視上所看到的奶粉廣

告。這幾年來,許多單位很努力的推廣母乳哺育,也看到願意哺乳的媽媽逐漸上升。但

當媽媽遇到困難時卻常常求助無門,媽媽面臨的常常是因為不知道要去哪裡求助而導致

乳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不知道去哪裡求助而導致寶寶不願意吸吮乳房親餵,甚至是面

對母乳不親善的醫師給予打退奶針的建議而無法繼續哺餵。 “支持”對餵母奶的母親來說

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了醫療體系的支持,母親才能夠成功哺餵母乳;有了家人的支持,

母親才有能量克服一切困難,持續哺乳;有了社會的支持,母親才有信心無時無刻的哺

乳。

國際認證哺乳顧問在台灣雖然才短短三年的時間,但數量卻在短時間內以驚人的速

度上升。但知道泌乳顧問這角色的母親卻是少之又少。除了推廣上有些慢,又因為名稱

裡沒有母乳,不容易被搜尋得到也看不懂泌乳顧問到底是在做什麼的,所以媽媽自然不

知道有問題可以找泌乳顧問協助,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許多媽媽不知道餵母乳所產生

的問題也是需要專業的協助。產前衛教鼓勵媽媽要哺育母乳,但並沒有讓媽媽知道當她

遇到了母乳哺餵的困難時,她還是必需帶孩子回診,讓專人員協助解決問題。又加上媽

15

媽產後有坐月子必須好好休息的觀念,母嬰親善醫院所推行的親子同室政策,往往會讓

新手父母擔憂。因為她們並不知道當她們需要協助的時候,只要先把寶寶餵飽,嬰兒室

還是可以協助她們照顧寶寶。找我處理乳房問題的母親,有很多在找到我之前已經先花

不少錢找美容師按摩乳房,但因為純粹的按摩並不能解決哺餵母乳的乳房所遇到的問

題,通常會費盡心思找遍所有的管道找到泌乳顧問的乳房問題,已經不太好解決了。令

我納悶的是為什麼媽媽有乳房問題時第一個想到不是醫院而是美容師?! 或許在衛教方

面還有許多是可以加強的,在努力推廣母乳哺育的同時,後續必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支持

系統,讓媽媽可以清楚的了解什麼樣的問題是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哪裡可以找得到專

業的協助以及解決問題後可以在哪找到讓她願意繼續哺餵下去的支持。

◎回憶過去與現在

奇美醫院護理長 賴美玲

在婦產領域臨床工作近二十年,想起在十年前,有母親哺乳就會聽到「因家中經濟

有問題」。現在回想過去照護產後婦女的過程,自己感到難過,因為當時我沒有給哺乳的

母親支持與關懷,沒有教導她們如何哺乳,而是教導她們不要脹奶的方法,出院前教導

如何沖泡配方奶。也因婦女參與產前教育接受到贈予的配方奶或奶瓶,使得婦女在產前

詢問的問題都是「那一種品牌的奶粉是最好的」。過去我們很少見到脹奶發燒或乳房發炎

的母親,因為母親大部份都接受了<退奶針或退奶藥>的處置。當時嬰兒大部份的時間都

是由嬰兒室的人員餵奶,有時由母親在嬰兒室以奶瓶餵奶,餵奶後一定教導母親為嬰兒

排氣的方法。嬰兒與母親接觸的時間大部份都是餵奶時的30 分鐘,若以現在的母嬰照護

方式與過去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別。

自己很高興在十年後能有機會重新接受正確的哺乳知識與技能,為產後婦女提供哺

乳的協助、鼓勵與支持,陪伴她們渡過哺乳的日子,給母嬰及家人營造親善的照護環境。

其實回到原點重新思考,對嬰兒最好的食物是什麼?對產後婦女最好的照護模式是什

麼?一切以母嬰為中心思考,會發現其實答案很簡單,即為將母嬰放在一起照護,哺乳

很自然就會發生。但為何還是會有母親捨棄自己的乳汁讓孩子食用配方奶,因母親周遭

有太多影響哺乳的因素,若照護母嬰的醫護團隊具正確的哺乳專業知能並能持續的支持

與鼓勵協助,相信必能使母親哺乳成功。

推動母嬰親善認證至今,常會被問「妳真的認同母嬰親善的做法嗎?」或「親子同

室真的很累為何一定要這樣做?」我的回答:「我認同營造母嬰親善的環境給予婦女及嬰

兒,從生產開始即應提供親善的生產環境,過程中應不要讓母親太疲憊,遇產程太長或

很艱辛時應適時提供協助,否則母親更疲憊又需要哺乳時,會得到反效果,家人也會因

此感到不人性。」總之,所有的懷孕婦女與其先生、家人在產前能得到完整的哺乳知能,

將有利其產後的調適與因應;而所有照護母嬰的醫療院所以「母嬰照護為中心」,營造親

善生產環境,落實成功哺乳十大政策,主動提供哺乳婦女持續的協助與支持,做哺乳婦

女的後盾,相信我們的完全純哺乳率很快的就會達到最高峰。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部很感人的影片“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駱駝媽媽因為

16

難產而不願給孩子吸奶,總是推開或踢開牠。後來經由音樂及安撫,最後駱駝媽媽接受孩子及

給予吸奶。想想我們是否應學習依母嬰個別需求設計照護計劃,而非千篇一律!

【學會活動訊息】

◎徵求稿件

學會將於明年(民國100 年)3 月6 日假中山醫學大學舉辦「第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

學術討論會」,本次學術討論會以母乳哺育稿件發表的形態進行,歡迎會員踴躍投稿,

徵稿簡章請參考學會網站最新公告。

【國際會議訊息】

◎Neo-BFHI 2011

會議時間:2011 年9 月14-16 日(9/14 研討會,9/15-16 工作坊)

會議地點:Uppsala, Sweden

詳細內容:http://www.akademikonferens.uu.se/neobfhi2011


Copyright 2024, BabyHome  |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