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首頁
相簿
筆記本
日記
留言版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BabyHome 首頁

阿硯&阿淯的窩
 
位置--> 筆記本學前教育雜誌 2011年7月

 遊戲玩伴有助於情緒發展 撰文/洪蘭 教授2011-07-07 Page:1/1

文章來源--學前教育雜誌2011年7月號

一個人的脾氣和個性雖然可以靠教育來改變,但與其長大後才花力氣去改善,不如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培養好習性,讓他透過遊戲和玩伴吸取成長所需的養分。

哈佛大學有位教授來台灣面試申請該校的學生,他手頭只剩最後一個名額,卻有兩個不分軒輊的好學生,無法取捨,最後他問他們最喜歡的運動是什麼,一個回答"慢跑",另一個回答"打籃球",結果他取了打籃球的那個。因為在科技整合的世紀,學術疆界逐漸模糊,孩子必須要能和別人一起共事才能成大業,大家越來越感覺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最近就有好幾位父母寫信來問:孩子性格孤僻,脾氣不好,怎麼辦?可以改嗎?

同年齡玩伴幫助孩子社會化

我們情緒的窗口關得最早,小時候情緒的經驗對他長大後的人格有關係。孩子需要跟人玩,而不是只有跟玩具玩,雖然一樣是玩,效果卻不一樣;孩子可以拿玩具出氣,玩具不會還手;人就不一樣了,太兇,別人不想跟你玩;太懦弱,別人要欺負你,只有在跟人玩時,他才學得到人際關係。孩子的社會化是跟同儕完成的,不是跟父母,因為他們認同的是同儕。所以同年齡的玩伴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很重要。

遊戲是學習時的好夥伴

過去,父母都把遊戲當作學習的敵人,不喜歡孩子遊戲,現在知道那個觀念是錯的,遊戲其實是學習的夥伴,它幫助孩子學習人際關係,發展領袖能力。尤其遊戲時是想像力的發揮,而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神經學家也在大腦中發現,遊戲時大腦自己會產生BDNF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這是一種神經營養素,幫助神經元發育。所以現在的父母應該儘量讓孩子跟別人玩,學習團隊的合作方式,並訓練他的領袖能力。

透過教育來改變脾氣和個性

人的脾氣和個性是先天(基因)和後天(經驗)的交互作用所塑造。著名的人類學家鮑亞士(Franz Boas)說:"文化使人超脫他的本性。"(Culture is what set people free from their nature.),人可以透過教育來改變他的脾氣和個性。

寫"背影"的朱自清知道自己做事情慢,所以給自己取個字"佩弦",要自己積極一點,快一點;性子急的人則取字"佩葦"要自己慢下來。我有一個小學同學,頑皮的不得了,每天在班上挨打,想不到五十年後,在同學會上遇見了他,完全換了個樣。我們去旅行,車子一停,他立刻拿出抹布來擦車子,他的車子永遠發亮到可以當鏡子用;去到旅館,大家鞋子一脫,就進去泡茶,他則彎腰把鞋子排好,令我們非常驚訝。原來他後來唸的是軍校,軍隊嚴格的訓練把他過去的壞習慣全改過來了。

所以父母不必擔心孩子脾氣不好,只要吃過幾次脾氣不好的虧後,他很快就學乖了,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在發脾氣之前,他會先看一下情境,很多人在外和在家是兩個樣子,就是這個原因。

倒是秉性忠不忠厚,愛不愛計較,貪不貪小便宜,這些天性上的毛病,父母要多費心。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有愛心,願意幫助別人,那麼我們就要時時以身作則,並且解釋給他聽什麼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要讓他親身去體驗。在世界名著"小婦人"中,牧師夫人就要他四個女兒把聖誕節晚餐留下來送去給孤兒院的孩子吃,培養她們的同情心。

好行為內化,形成品德

教孩子也要有技巧,要選對時間才會事半功倍,例如要孩子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最好的時機就是在他口最渴時,給他白水喝,讓他體會到清水的甘甜,以後就會愛喝了。透過"實做"得來的體驗是最有效的;孩子從體驗中得到感動,有感動才能內化,這個內化了的行為就是所謂的"品德"。

品德的教育從孩子一出生就可以開始,因為習慣會成自然,成自然後就變成習性。所以拿破崙說:"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布魯爵士(Lord Brougham)也說:"如果一個人學到的東西是可以擦掉的話,那麼小孩子在幼年期學的東西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清除,而長大後的學問不到一週便可全部清除。"小時候的品德教養是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礎。

佛蘭克林(B.Franklin)說:"經驗是一所寶貴的學校,可惜愚蠢的人只有從這裡才學得到東西。"雖然後天的經驗可以改正孩子的行為,但是人的生命有限,我們應該儘量讓孩子在小時候把習性養好,長大後,才不必浪費寶貴的人生去改正它。


Copyright 2024, BabyHome  |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