ღ好動小不點ღ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育兒需知 幼兒健康

 夏天的殺手-----急性腸胃炎2006-07-09 Page:1/1

2006年5月26日
夏天的殺手 --------急性腸胃炎 (Acute gastroenteritis;AGE)

一、前言

急性腸胃炎在嬰兒及孩童中是最常見且遍佈全球的疾病(Dale, 2004)。在已開發國家,二歲以下的兒童其發生率是3.5-7.0次/年,而在五歲以內的兒童為2-5次/年。在台灣,腹瀉的發生佔兒科住院的11.4%(Lee, & Lin, 2002)。

急性腸胃炎在夏天發生頻率較高,乃是因為夏天溫度高,食物較易腐壞,加上兒童較不會注意衛生,常常雙手很髒就又拿東西吃,導致在無形中就將一大堆細菌吞進肚子裡面,在夏天裡急性腸胃炎就會明顯增加。且夏天本來就是各種細菌容易孳生繁殖的「好環境」,所以應該更加重視兒童的衛生習慣,及飲食習慣,以預防腸胃炎的侵犯。

二、定義
腸胃炎是指因感染而發生腹瀉、腹痛、嘔吐或發燒等徵候。腹瀉一般是指大便的次數、量、液體的含量增加或軟硬度減少。

三、病因
  腸胃炎的發生通常是攝取到受病毒、寄生蟲、細菌或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或水 ( Barbara, & Bennett, 1998 )。病原包括病毒(如輪狀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杯狀病毒等)、細菌(包括大腸桿菌、志賀氏菌、沙門氏菌、腸炎弧菌等)和寄生蟲(包括阿米巴原蟲、梨形鞭毛蟲等)(黃、陳、陳、宋,2005)。其中輪狀病毒是五歲以下幼兒感染急性腸胃炎最常見的原因。另外因飲食製作或用具不潔、或照顧者衛生習慣不良,均可能成為腸胃炎的導因。

四、臨床表徵
  不同病原種類造成的臨床症狀有所不同,典型症狀為嘔吐或腹瀉,常會合併腹痛、發燒、腹脹、或輕微感冒症狀。 一般認為病毒性病原造成的臨床症狀先是嘔吐再是水樣性腹瀉,糞便中通常不含血絲和黏液。細菌性病原造成的臨床症狀大致上與病毒性病原相似,但是通常伴隨著高燒且持續較久,糞便中通常含有血液和黏液 (黃、陳、陳、宋,2005)。

沙門氏菌感染 一般盛行於夏季,症狀 通常有發燒和腹瀉、噁心、嘔吐、腹部絞痛等。如果結腸受侵襲可能會有血便產生,而且糞便中通常會含有炎性細胞 ( Barbara, & Bennett, 1998 )。

輪狀病毒傳染高峰期在每年的1-4月。孩童受感染後,症狀有嘔吐及腹瀉,糞便很稀如水樣,嚴重者一天可達10次以上;部份患者會伴隨有咽痛、咳嗽、發燒等類似感冒之症狀。已傳染過者並不能完全免疫,但症狀可能較輕。輪狀病毒最主要侵襲部位是胃及小腸,先是造成胃黏膜腫脹而嘔吐,再則破壞小腸黏膜及其上之消化細胞、消化酵素,使食物營養如牛乳等不能被吸收而造成腹脹、腹痛及腹瀉等。在部份嚴重孩童患者,如處理不當,容易造成脫水、休克甚至酸中毒、死亡等(柯,2004)。

病毒性腸胃炎
感染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播。在 1-3天的潛伏期後,輪狀病毒會複製在小腸的絨毛頂端上皮細胞,引起細胞死亡。這些細胞會被未成熟細胞取替,而無法有效吸收,造成吸收不良和滲透性腹瀉。病人會突然的嘔吐,並伴隨有腹瀉發生。

細菌性腸胃炎
細菌攝入後會依附在小腸上皮細胞並合成毒素,會侵犯和破壞黏膜細胞,導致劇烈的發炎及血狀腹瀉,病人會有發燒和嚴重腹痛。

輪狀病毒:糞便特性:綠色水樣便> 1週;其他症狀:發燒> 38℃
大腸桿菌:糞便特性:綠色,伴有黏液,稀釋狀  
沙門氏菌:糞便特性:帶血及黏液,劇烈敏感的腸蠕動;其他症狀:發燒、噁心嘔吐、腹部絞痛
志賀氏桿菌:糞便特性:稀液狀、帶黏液及膿;其他症狀:突然發燒、腹部絞痛
霍亂弧菌:糞便特性:透明白色,帶一點黏液;其他症狀:米湯狀

脫水:
項目      輕度    中度     重度
佔體重的比率  5%     5-9%     10-15%
膚色       蒼白    灰白     有斑駁
膚色結實度   減低    差      很差
黏膜      微乾燥   很乾燥     焦乾
眼眶及腦囟門  下陷    明顯下陷   塌陷
尿排出量    減少    寡尿     尿極少氮血症
脈搏     正常或微增  增加     快速細弱
血壓      正常    正常或降低  明顯下降併發休克、急性腎衰竭
呼吸      正常   合併酸中毒而呼吸急促  酸中毒加劇,呼吸困難

兒童所需的維持液量 體重/維持液量
10 kg以下  100ml/kg/24hr
11-20 kg   1000ml+(50ml/kg × 10 kg以上體重)/24hr
20 kg以上  1500ml+(20ml/kg × 20 kg以上體重)/24hr

五、護理

觀察脫水症狀,如黏膜乾燥、囟門下陷、尿量減少等。
觀察腹瀉及嘔吐情形。
補充液體:靜脈給液補充電解質、口服電解質補充液。
腹瀉期間可食用使用肉、蔬菜等煮成的清淡的湯、鹽脆薄餅乾等,其他固體食物需先保留至糞便較成形,且由口攝入的量接近於排出量時再食用。
當腹瀉情況改善,糞便硬度增加時,可少量多餐食用BRAT飲食(香蕉、米飯、稀釋的蘋果汁、吐司)。
可持續哺餵母乳:喝母乳的嬰兒比喝牛乳的嬰兒有較好的保護以對抗腹瀉期間營養攝取的減少,因此,現在廣泛地接受在嬰兒急性腹瀉時應該持續哺餵母乳。
以牛奶為主食的病童,可先以半奶餵食,若腹瀉情形改善再慢慢調回全奶(1/2 奶→2/3奶→3/4奶→全奶)。若腹瀉的情形無法在三至七日內改善,可依醫囑教導使用不含乳糖奶粉(止瀉奶粉)餵食。
評估排便的次數、量、性質、顏色。
維持臀部乾燥,隨時更換尿布。
排便後 以清水洗淨臀部,且因病童排便次數多,故排便後擦拭其肛門勿過於用力,可於清水沖洗後以較柔軟的紙巾輕輕擦拭。
皮膚紅腫時可依醫囑給予氧化鋅藥膏塗抹。
勤洗手,以減少交互感染。
正確飲食的方法,如奶瓶的消毒、餐具的清潔等。
※其他注意事項

如腹脹時處理,可於腹部塗抹薄荷油並做環形按摩,以消除脹氣
對腹瀉病童不要過度限制由口腔進食,以免剝奪其營養之攝取及口慾的滿足。
預防疾病復發之衛教:如食入含有病原體之不潔食物或飲水,易導致腸胃炎的發生,應維持良好衛生習慣,經常性的洗手,疾病流行高峰期間避免至人群擁擠之公共場所,有發燒、腹瀉、嘔吐症狀之孩童應在家中隔離,避免至幼稚園、托兒所等公共場所,以免傳染給其他孩童。
六、結論

急性腸胃炎在兒童來說是常見的疾病之一,擁有正確的相關知識不僅可以在照護病童上有更良好的護理品質,對於病童家屬的指導也能更確實,避免疾病的再發及減低重覆入院的可能性。

七、參考資料

柯宗卿 (2004).簡介輪狀病毒及中醫之證治. 中醫兒科醫學雜誌,6 (1).56-58。
黃鈴雅、陳國東、陳豪勇、宋鴻樟 (2005).嬰幼兒腹瀉和輪狀病毒感染的特徵.
台灣衛誌,24 (2).146-152。
萬少鳯 (2005).小兒腹瀉.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11 (2).97-102。
Barbara B., &Bennett, MD. (1998). Gastroenteritis. Medical Update for Psychiatrists , 3(4), 95-98.
Dale, J. (2004). 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mong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18(4), 211-212. Lee, M. C., & Lin, L. H. (2002). Ultrasonographic Difference between Salmonella
Enterocolitis and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 10(2), 76-79.
Sullivan, P. B. (1998). 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ea . Nutrition . 14(10), 758-762.

資料來源:台中縣潭子鄉衛生所
http://tat-tch.doh.gov.tw/pub/News.asp?ctyp=NEWS&catid=1830&ctxid=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