勛勛&岑岑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語言相關學習資料@

  關注兒童口吃 正確矯治“小結巴”2006-04-26 Page:1/1

關注兒童口吃 正確矯治“小結巴”

兒童由於大腦未發育定型,此時最容易發生口吃。但是,如果發現孩子口吃,此階段也是最好的矯治時期。

兒童學習語言從出生後5個月左右開始,最初只能說幾個簡單的疊音詞如“爸爸”、“媽媽”等。1歲到1歲半後開始說有意義的單詞。再往後,兒童會有一個口語快速發展的階段。2-3周歲是兒童學習口語關鍵的時期。

從學話到上小學這段時間孩子的大腦語言區處於高速發育期,而心理遠未成熟,依賴感極強,如果家庭有了壓力,就極易形成心理障礙,導致口吃的產生。

孩子為何會口吃

1、模仿他人

小軍很喜歡看一部動畫片,?面有個角色經常說話口吃。他覺得很有趣,於是也模仿他說話。動畫片播完之後,小軍卻改不了口吃的習慣了。

點評:孩子是通過模仿成人的語言來學習說話的,但他們分不清什麼是正常說話,什麼是不正常說話。碰到口吃者他們反而會覺得那種不正常的說話方式非常有趣,成為口吃者忠誠的“fans”,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小結巴”。

應對措施: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避免孩子與口吃者多接觸。

2、受到嘲笑訓斥

嘉嘉5歲了,有一次說話不連貫,受到爸爸喝斥,當時她驚呆了。有了這一次訓斥,嘉嘉總想努力想說好每一句話,可是一張開口又卡住了。嘉嘉越是害怕說不好,越出現更多的口吃現象。

點評:每個口吃者,在初形成的階段肯定有被訓斥、被嘲笑的經歷。而且,這種訓斥多來自父母。

父母把孩子學話時猶豫不決或輕度頓挫看作是口吃,急於矯正。但作過多的矯正,或不斷採取恐嚇手段逼迫孩子學話,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加入越來越多的傷害和恐懼,最終因失去信心而形成心理障礙,最終形成真正的口吃。

應對措施:要重新幫助孩子樹立信心,讓孩子重拾自信。

3、生理的疾病

口吃雖然是一種心理問題,但一些身體疾病也會影響孩子正常說話,比如癲癇、麻疹、鼻炎、扁桃體炎或肥大等等,這些疾病都容易使孩子在病中或病後造成口吃。

應對措施:在孩子生病當中,家長要密切注意:疾病是否會影響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及時與醫生溝通。

輕鬆調教“小結巴”

家長在這段時期起了很重要的角色,以下介紹幾種專門矯正口吃的方法:

1、搞清楚孩子口吃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的,並設法消除。比如要對孩子學校的環境作調查,發現其周圍有口吃者則要注意隔離。如果發現有其他孩子嘲笑自己的孩子,則需要求老師配合,保護孩子不受其他孩子的嘲笑,並要有恰當的鍛煉機會。

2、鼓勵孩子自由交談。仔細觀察,看看孩子究竟在什麼情形下講話流利些,在什麼情形下講話不夠流利。孩子說話流利時,鼓勵他多說一些;孩子說話不流利時,要耐心地聽,不可打斷他。如果孩子由於緊張、害怕而一時語塞,應該想辦法緩和一下氣氛,等孩子較為平靜後,再讓他講。在孩子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讓他發表心中的想法,並給予鼓勵,並應注意態度要和悅。

3、矯正發音。父母親逐字地念出正確的發音,讓孩子模仿,模仿時不妨準備一些孩子喜歡的小禮物作為鼓勵,父母親若無法勝任此職,也可買些語言錄音帶讓他自行模仿。要注意,發音法過於枯燥,三歲的孩子不會喜歡,要注意喚起孩子的興趣,可採取慢速朗誦孩子喜歡的練習繞口令詩歌和童話的方式進行訓練。此外,書法、跳舞、游泳、唱歌對口吃的孩子也頗有幫助,父母可鼓勵孩子多多參與,有了自信心,孩子會在人多的時候戰勝膽怯心理,表達變得流利起來。

假使孩子的口吃已非常嚴重,或因生理因素而導致口吃,應接受有關專業人員的診治。

口吃容易導致孩子哪些不良心理

●自卑:因為與同齡孩子語言交流困難,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低人一等;

●社交退縮:害怕被人嘲笑,於是不願與人交流,性格比較孤僻;

●少言寡語:講話不順而害怕講話,最後到不講話;

●抑鬱、焦慮:為自己說話的缺陷而感到悶悶不樂;為自己的未來擔憂;

●懷疑、過敏:總是懷疑別人議論、嘲笑自己。

bood1118

轉載自37度醫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