勛勛&岑岑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幼兒學習 區@

 攻擊兒的Games 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轉载)2006-10-31 Page:1/1

攻擊兒的Games
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報紙上刊登了一則新聞,在一間有名的速食店兒童遊戲室中,兩個小朋友因搶玩溜滑梯而發生衝突。其中,才兩歲多的小女孩,居然將四歲的男生推下滑梯,造成後者有輕微腦震盪的現象。

幼兒攻擊行為到處可見

在以親子體能活動為重點的教室裡,一歲多的小男孩,由於自己的球被他人搶走,憤而咬傷同齡的「搶球者」,一時之間哀嚎尖叫不斷,傷口也不時滲出血絲……。很難想像,才這麼點大小孩子的牙齒,竟然有如此的殺傷力。

鏡頭再轉向托兒所。一位三歲多的女娃娃,就是怎麼也看不順眼另一位跟她一樣綁馬尾、穿洋裝,也有著一雙大眼睛的小同學,有意無意的,總要經過對方身邊,猛力拉扯人家的馬尾;或是用尖硬的積木丟向「受害者」的身體,有一回差點就戮傷眼睛。

在家中呢?一位滿心焦慮的母親非常納悶,為什麼已經五歲的小姊姊,每次趁家人不注意時,都會用力掐捏弟弟的雙臂,或是大力拍打嬰兒的臉頰?才五個多月大,每天躺在床上的小東西,應該沒有得罪她吧?為什麼呢?做母親的百思不解。

其實,以上這類事件,每天都不停地在我們周圍上演。原來,不止大人會有暴力行為,連幼小純真的孩童,竟也有無法控制的攻擊衝動。有人說是模仿成人而來的;又有人說,惡質的電視節目當為罪魁禍首;也有人主張,這是本性,因人類本就是動物,從出生便隱藏著原始的獸性;另有一群人認為,這是因孩子尚無法用言語溝通,來表達心中不滿的情緒,所以只好採取有效而直接的肢體語言;當然,專家也一再提醒,若是孩子的暴力表現超乎尋常,極有可能是生、心理的疾病先兆。

你可以這樣和孩子玩

人類行為學家表示,一般而言,在正常範圍內的攻擊現象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一定要有管道來化解,才能避免日後衍生出更強烈的犯罪事件。其中,對兒童最有效,並且最容易被接受的方法,便是「遊戲」。透過特別設計的遊戲過程,不但能適時抒發心中的喜、怒、哀、樂,達到宣洩、調節的效果,還能夠藉由正面的回應與答案,提升親子的情感濃度,不妨試試看!

(一)抓抓樂
(二)大聲小聲
(三)我不喜歡
(四)出氣筒
(五)輪流大王

從心底打動、潛移默化

平心而論,運用遊戲來改善攻擊行為的效果是否顯著,與帶領者之技巧與心態息息相關。帶領者必須先花時間,了解形成攻擊現象的真正原因,並同理孩子的心情、接納他的行為,如此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同時,由於「遊戲」是從心底打動、潛移默化,必須花費相當時日才能看出成果。習慣「速食文化」的大人們,可要先做好心理準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