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王國的愛哭王子和強悍公主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 懷孕 ♨

 孕期不適症狀破解2004-01-17 Page:1/1

準媽媽於懷孕及坐月子期間,由於身體的變化,因而造成許多不適症狀。這些症狀輕重不一,但大部分的症狀經由適當的處理後都能獲得改善。常見的孕期不適症狀及處理原則如下:

1.產前出血
鄭雅敏醫師表示,懷孕早、中、後期都可能有出血現象。早期出血是由於懷孕13週前,胚胎著床位置較低導致;另外,早期胎盤功能尚未成熟,分泌黃體素荷爾蒙的量不足也可能造成出血。處理方法為臥床休息,如果此時不休息,造成病症更嚴重,有可能會發生流產;黃體素不足者,則須補充黃體素及臥床休息,讓子宮穩定。
中後期的出血,多半是胎盤著床太低,如前置胎盤,或因感染導致子宮早期收縮造成,需要多休息及避免遭受感染。一旦遭受感染須就醫,做正確的診治。
陳溥樑醫師以中醫的觀點表示,出血是胎漏現象,病人分為腎虛、氣虛、血熱型,可根據其證型態給予安胎的藥物。如果出血較嚴重,要緊急就醫,否則會有危險。

2.分泌物增加
懷孕時陰道分泌物會增加,正常的分泌物顏色呈白色、量適中,無惡臭味,也不會造成陰道搔癢。當有感染現象時,分泌物的顏色會變黃、混濁,量也會增加,有異味及局部的陰部搔癢。
由於懷孕時抵抗力較差,陰道如果細菌、黴菌量增加,很容易經子宮頸進入子宮。所以要注意平時的保養,孕婦宜穿寬鬆、透氣的衣服,盡量不要使用衛生護墊,以免造成局部潮濕的環境。如果已受感染,可以請婦產科醫師開給適當用量的塞劑。一般來說,在中後期後,塞劑使用比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

3.下腹疼痛
懷孕初期時的下腹疼痛有如月經要來時的悶痛,可以藉由多休息獲得改善。另外在懷孕20週後,如果久站及過於疲累,子宮會有假性陣痛的情形,為不規則的子宮收縮,臥床休息可改善。但如果疼痛是規則性,每5-7分鐘一次,伴隨有出血、破水,就需懷疑有早產的現象。
另外如果痛的頻率增加,強度愈來愈強,痛的位置在右下方,則可能是盲腸炎的現象。(盲腸位於右下方,但隨著懷孕周數愈來愈增加,位置會愈來愈高)
中醫的觀點認為,下腹痛是因胞阻造成,因為胚胎將子宮撐大,阻礙周圍氣血運行。如果症狀不嚴重,可以以補氣血為主,多吃補氣血的食物,如葡萄、豬肝、動物性內臟、綠色蔬菜、菠菜等。容易緊張及壓力大,也會造成氣血循環不佳,放鬆心情很重要。讓醫師診治以辨明症狀,是避免懷疑、緊張的好方法。

4.鼻塞、喉嚨痛
懷孕時因荷爾蒙的關係,會使鼻黏膜充血,孕婦容易發生鼻塞、流鼻血等症狀,非藥物的處理方法為熱蒸氣療法。如果真的無法忍受,只有請婦產科醫師給予安全用藥。
感冒引起的鼻塞、喉嚨痛,中醫稱為子瘖,是由於陰血偏虛造成,可以喝熱桔茶,但效果如何,是因人而異。

5.容易感冒
孕婦抵抗力較差,易受到感染,要少到公共場所,尤其是空氣流通不佳的地方。
中醫認為,體虛易感冒是因為氣不足以抵禦外力侵入所造成,平常可以用黃耆加上人參泡茶飲用。

6.抽筋
常見的下肢抽筋,是因缺乏鈣質或足部循環不佳造成。除了補充鈣質外,也要注意下肢的保暖,尤其是冬天時要穿襪子,及當肚子愈來愈大時,壓迫靜脈血管,更應避免久站,因久站會使得血液集中在下肢,造成血液循環不良。臨睡前,可以將腳在溫水裡泡一會兒,再上床睡覺。睡覺前腳墊高也是有效的方法。一旦發生抽筋,可以把腳底抵住牆壁,如果先生正在旁邊,可以請他幫忙把彎曲的腳趾拉直。
中醫建議牛奶、豆漿、小魚乾、珍珠粉,都是富含豐富鈣質的食物。但須注意的是,一般坊間雖然可買到珍珠粉,但品質良莠不齊,而珍珠粉價格昂貴,為避免買到贗品,可以請醫師處方在醫院購買。

7.牙齒少鈣、牙齦出血
俗語說:「生一個小孩掉一顆牙」,這是一個比較誇張的說法。但懷孕時缺乏鈣質,的確可能造成牙齒傷害。所以要多補充鈣質。而懷孕時因為荷爾蒙的關係,容易使牙齦充血,如受感染就容易發炎。所以平時要注意補充鈣質,以及牙齒的保健,尤其是清潔衛生。

8.水腫
孕期水腫分為自然及病態兩種。當子宮愈來愈大,腳踝以下產生水腫是正常的現象。因為懷孕後期子宮壓迫到靜脈,使血液循環不佳就會導致水腫。處理水腫的方法為,避免久站,睡覺前足部泡熱水,睡前躺在床上將腳抬高,如仍不能消除水腫,可穿彈性襪及食用紅豆湯,紅豆湯有利尿的效果。孕婦平常不要吃太鹹的食物。一般性的水腫,在生產後就會消失。
如水腫的部位在腳踝以上,擴展至下肢、會陰、眼皮等全部或局部部位,就要懷疑可能是妊娠毒血症,需要請醫師診治。
中醫對一般性的水腫建議的食療方法為,鯉魚一條去鱗、腸,加白朮30克、生薑15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燉服療效更佳。

9.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的發生原因和預防、治療方法與前述的水腫症狀相同。如果症狀過於嚴重,可以穿著孕婦專用的彈性襪。

10.孕吐
懷孕13週前,因妊娠荷爾蒙增加,有些孕婦對妊娠荷爾蒙敏感者,會有孕吐的現象。尤其是在刷牙刷到較深處時及聞到不好的空氣時,更容易嘔吐。處理的方法為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少量多餐,不要空腹也不要吃太飽。肚子餓時可吃些蘇打餅乾。
如果吐得太嚴重,吐到無法進食,一吃東西就想吐,可能是一種稱為「妊娠劇吐」的病症。此時體內因為醣份不足,會燃燒脂肪,產生酮體。此時需就醫驗尿,如果確定是妊娠劇吐,需要住院,給予點滴形葡萄糖液。否則任由其繼續燃燒體內脂肪,將對胎兒造成傷害。
中醫認為孕吐是由胃部而起,胃虛者,會伴隨有腹賬、倦怠;胃寒者,會伴隨怕冷、面色青白、喜熱飲;肝熱者,伴隨有心煩易怒,口苦口臭。究竟服用什麼藥材,需要就診,因體質而定。中國人向來以蜜餞的鹹酸甜來抑酸止嘔,對某些人來說,效果極佳。另外也可飲用菊花茶。
孕吐一般出現在4-11週,通常在胎兒4個月大後就會自然消失。

11.口乾、口苦
中醫表示是由胃火、肝膽火引起,即一般俗稱的火氣大。食物以簡單、清淡為主,平常可食八寶粥、蓮子粥、蓮子白木耳粥、蓮子心茶、玫瑰花茶、山楂茶,口苦嚴重者,可多吃蓮子心及苦瓜。
口苦除了肝膽腸胃方面有問題外,情緒不好也是重要原因。懷孕時要放鬆心情,做一些能增加生活情趣的行為,可舒肝利膽,開胸利膈。

12.胃部灼熱
約懷孕七個月後會有胃灼熱的現象,因為食道至胃間的幽門閉鎖不全,造成胃酸逆流,而有胃灼熱的症狀。處理方法為少量多餐,減少油膩食物的攝取。用餐過後不要立刻躺著,經半小時散步後再休息,否則胃酸容易逆流。如果無法改善,可請醫師開給制酸劑,減少胃酸分泌。
在中醫方面,胃灼熱可能伴隨有泛酸、吐酸的症狀,是由肝氣犯胃及飲食不潔(油膩食物)造成,需要請醫師開給舒肝理氣的藥。如果伴隨有腹脹、消化不良,宜進食易消化食物,可煮豬肚四神湯來調理。另外可以山楂泡茶水飲用。

13.失眠
在懷孕後期會有比較多的人有失眠的現象,是因為子宮愈來愈大,肺活量減少,平躺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睡眠會因呼吸不順暢而中斷。此時可以使用多個柔軟枕頭讓自己躺在最舒服的姿勢,可以幫助睡覺。睡前喝一杯熱牛奶可以幫助睡眠,但不要喝太多,以免應要頻頻上廁所而無法入睡。最重要的是,不要太在意睡眠問題,否則會因為緊張而更睡不著。
中醫的觀點,懷孕時火氣大,會影響睡眠。肝火大可以吃黃蓮解毒湯。但不要服用太多,有報導表示,食用過量會造成黃疸。

14.嗜睡
懷孕初期因絨毛膜性腺激素增加,使得身體容易疲累而有嗜睡的現象。有嗜睡情形者,常伴隨生活作息不正常。如此會造成白天睡太多,晚上睡不著。處理方法,盡量讓生活作息正常,白天找些事情做,以轉移焦點。
中醫師特別交代,有的人會因為嗜睡而全身無力,認為需要特別吃補品,但如果補得太過火,容易火氣大,而造成晚上失眠的反效果。

15.頭痛
早期除絨毛膜性腺激素之外,雌性素、黃體素都會增加,可能會造成孕期頭痛,尤其是原來月經來時會頭痛的人,此時更容易發生此症狀。處理方法為避免晚上失眠、避免吵雜的環境及保持空氣的流通。
中醫的觀點認為,此為陰血不足造成。除頭痛外,伴隨有火氣大、耳鳴、心悸、失眠等症狀,飲食上應多攝取補血食物(見前述3)。

16.低血壓
中期血壓較低,後來血量會慢慢增多,血壓就會回復正常。相較於高血壓,低血壓比較不須擔心。但在變換姿勢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例如,原先躺著,要坐或站起來,不要太突然,否則容易暈眩,而發生意外。

17.貧血
懷孕初期的產檢,會檢測是否有地中海型貧血,這是比較重要的。至於一般性的貧血常發生在懷孕七個月以後,因為子宮及胎兒愈來愈大,體內血液循環需更多的血液,會產生生理性貧血。可以補充鐵劑、綠色蔬菜、紅肉、蘋果、新寶納多等。
中醫觀點,貧血與頭昏眼花、嗜睡都有關,需要多攝取補血食物 。而有眼酸頭昏症狀者,可以食用薑絲豬肚湯。

18.體虛氣弱
中醫觀點,體虛氣弱與感冒、嗜睡等有關,均為氣血虛弱所造成。可以服用八珍湯或四物湯。

19.氣喘
懷孕本身不會造成氣喘。但患有氣喘的孕婦,在子宮愈來愈大時,子宮往上頂,肺活量相對不佳,會覺得比較喘。但只要氣喘病不發作,並不須特別處理。所以有氣喘病症的人,要避免病情發作,尤其在冷熱交替、氣候不穩定時,要避免上呼吸道受到感染,而醫生開立的氣喘用藥,也要按時服用。

20.燥熱、易流汗
懷孕時新陳代謝高,容易燥熱、流汗,所以要穿寬鬆、透氣的衣服。

21.心悸
懷孕時血量增加,心臟會跳得比平常快。如果跳動次數超過一百下、跳動頻率不規則,即有可能是心悸,可以到醫院檢查。如果心悸伴隨有手會顫抖,要特別留意,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
中醫觀點,胞胎阻礙血液循環,營血都集中在胞胎,心臟缺少血液,而會心悸。需要補氣及補血,如當歸補血湯或黃耆、當歸及內臟類食物。

22.色素沉著
也是荷爾蒙的關係。包括乳暈、腋下、會陰都容易有色素沉著。而從肚臍到陰毛,會有一條棕色妊娠線。這些色素沉著,在懷孕之後會慢慢淡化,不須特別處理。
須注意的是,有的人在臉頰兩旁,會有妊娠斑,俗稱肝斑。懷孕時少曬太陽,注意皮膚防曬保養,可避免其深化。產後症狀仍很明顯者,可找皮膚科醫師治療。

23.長痘子
有些孕婦懷男寶寶,在6、7個月時臉上會長痘子,是因為男寶寶會分泌雄性激素。產後痘子就會消失。

24.頻尿
由於子宮愈來愈大時,會壓迫到膀胱,頻尿情形會更嚴重。這是孕期中自然現象,沒有好的方法可以使用。平常水份仍須補充,但如果睡前少喝一些,睡眠品質會較好,待產後頻尿症狀就會解除。
如果小便伴有燒灼感、刺痛感,要懷疑可能不是單純的孕期頻尿,可能是膀胱發炎。

25.尿失禁
懷孕後期,子宮壓迫到膀胱。使得搬重物或咳嗽時,會有些微的尿失禁情形。在產後就可以解除。
中醫觀點,認為頻尿與尿失禁是因為氣不足引起,可服用補中益氣湯升提子宮,則症可緩解。

26.妊娠紋
懷孕時體重增加太快,皮膚表皮層被撐開,造成皮下組織龜裂,就會形成妊娠紋。其發生的部位常在乳房、肚子兩側及臀部大腿部位。顏色為紫紅色,產後顏色就會逐漸褪成銀白色。預防的方法,是避免體重突然快速增加。

27.腹部緊繃
通常在懷第一胎時,因為是第一次撐大肚皮,會有緊繃的感覺。另外體重快速增加,也會有緊繃的感覺。平時擦些乳液,可以讓腹部比較舒服。但腹部有緊繃的感覺,要注意是否為宮縮的現象,有早產的可能。

28.妊娠高血壓
不同於低血壓,高血壓為病態。懷孕20週後,在坐下來休息10-15分鐘後,連續量兩次,血壓如果都高於140/90mmHg,稱為妊娠高血壓。如果伴隨有蛋白尿或水腫,二者之一,即為妊娠毒血症,是極為嚴重的病症。

29.妊娠糖尿病
不管孕前是否有糖尿病,懷孕中都有可能產生妊娠糖尿病。 懷孕時體重增加,有些人對醣類的代謝變差,就會產生妊娠糖尿病。一般都發生在26-28週時,於產檢中可檢查出。如病症不嚴重,可以飲食控制。如無法控制,則須注射胰島素。如果不處理,有可能產下巨嬰,一般巨嬰寶寶肺部功能較晚成熟。 妊娠糖尿病在產後會消失,但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年紀較大後,會發生糖尿病。

30.便秘
懷孕時胃腸蠕動變慢,大便停留在腸中過久,水份被過度吸收,而產生便秘。另外子宮愈來愈大,乙狀結腸受到壓迫,也容易發生便秘。 處理方法為多攝取纖維質、富含水分的食物,並且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中醫觀點,便秘是陰虛、血虛造成的水、血份不足,要多攝取補血食物即蔬菜水果,如奇異果、木瓜及香蕉等。

31.痔瘡
一方面是由於血液回流受阻造成,另一方面是由於便秘導致。預防方法為避免便秘。除此外,中醫師特別提醒準媽媽,懷孕時不要吃太刺激性的食物,要打破孕期大補的觀念,如果未使用補品,也不要在烹調中加入一大推的佐料,例如有些人會將蔥薑蒜、麻油、酒等都一齊加入烹調,結果造成火氣上升,也產生痔瘡。

32.腰酸背痛
當子宮愈來愈大,腰旁肌肉為避免骨頭一直往前突出,會用力收縮,就會造成腰酸背痛。所以懷孕中後期要注意腰背部的保養。在坐著時,可在背部與椅背間置入靠枕,以避免背部懸空。尤其要避免久站,如需站比較久的時間,最好一隻腳能踩個小板凳,可以使腰間肌肉不會一直往前傾。
中醫觀點,7、8個月會影響腎經絡,可以吃杜仲腰子湯,或平常以杜仲、覆盆子、菟絲子、枸杞子作茶飲。

33.產前憂鬱
懷第一胎比較容易發生,因為對未出生的寶寶存有不確定感、對懷孕因未知而心生恐懼,都有可能造成產前憂鬱症。多吸收相關資訊可以消除恐懼感,先生的分憂解勞可以使心情放輕鬆。如果症狀仍不能去除,應該求助醫師。許多醫院,如成大醫院即設有心理治療師,可以請婦產科醫師介紹,再排定諮詢的時間。
中醫觀點,產前憂鬱是由情志因素造成,壓力從何而來,就要從該處解決。如一直無法放鬆心情,久了會造成肝血不足,需要以舒肝理氣藥來治療。而容易心煩氣燥的人,可以飲用清心蓮子湯。

34.體重增加過多或過少
較簡單的算法,懷孕初、中、後三期,體重分別增加1公斤、5公斤、5公斤為標準。現代人普遍的營養過剩,已很少人能控制在這個標準上,但仍應以此為目標,努力追求。孕期體重增加過多,例如一星期增加1 公斤以上,或是突然體重增加要小心妊娠毒血症;但若體重增加太少,則胎兒體重將會太輕,尤其是中期以後,胎兒需要較多的營養,若營養不足,可能使胎兒在子宮內生長遲滯。胎兒營養不良,出生後,免疫能力也較不好。

35.關於胎動
一般來說,初產婦約在第20週,經產婦約在第16週自己可感覺到胎動。但建議在28週後開始測量胎動次數,因為28週後胎兒比較成熟,如果胎動有問題,需迅速求醫。測量胎動的方法為每天量3 次,分別在早、中、晚時測量,每次以一小時為限,在每一小時內測到3次就算達到標準,能測到10次更佳。如果一小時內測不到3次,可延長為每天測6或12個小時,每日測到18 或36的胎動總次。
如果有下列情形,要儘速求助醫生,其一為在12小時內都測不到胎動,另外,當天胎動情形較往常減少。(若需要更詳盡的胎動資料,可參考嬰兒與母親雜誌第285 期)

附註:文中所提供的為簡便的防治方法,目的在解除或減緩「不適」的症狀。對於嚴重及危急的病症,一定要求助醫師,面對面辨明病症。關於用藥方面,也要當面諮詢醫師。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