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G帶小G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BABY常見症狀及處理

 兒童預防注射新知2005-09-12 Page:1/1

台灣地區在最近數年,腸病毒、流行性腦膜炎球菌、水痘、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感染均造成社會的恐慌。流行的疾病由古至今,以不同面貌出現,在過去數千年,感染疾病常伴隨戰爭、饑餓,一再蛻變,捲土重來,造成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蒙古帝國的西征,鼠疫桿菌經由西經的路程到達歐洲,十四世紀的黑死病屠殺了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哥倫布發現美洲,天花、麻疹、白喉、腮腺炎等疾病的入侵,造成美洲印第安人的滅族慘案。1918年流行性感冒的大流行,造成全世界2000萬人的不幸。近代醫學的發展,人類偉大的發明,有效的疫苗阻止許多流行的疾病,改變了疾病的流行病學,確保身體的健康。在千禧年的來臨,預防接種仍然是預防感染疾病的最佳利器。在不同的國家,各有其不同的預防政策須求。先進國家如美國,其疫苗注射的建議根據小兒科醫學會,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家庭醫師學會。2001年最新的建議注射時間表如表1所列。(1) 台灣地區的預防接種如表2所列,(2) 反映兩地區現階段的情形。主要的改變如下:

台灣地區在最近數年,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腦膜炎球菌的感染均造成社會的恐慌。在不同的國家,各有其不同的預防政策須求。 常規卡介苗接種在許多國家實行,包括台灣。日本腦炎是流行於遠東地區夏季腦炎的一種,在台灣地區,15月大幼兒,在每年三月流行期開始二劑的初步預防。非細胞性百日咳疫苗局部副作用比全細胞性來得低,發燒的機會少,嚴重副作用少,為較佳的選擇。B型嗜血桿菌(Hib)結合疫苗的有效性可預防造成嬰兒嚴重細菌感染如腦膜炎等疾病。其整體對嬰兒(大於2個月起)之保護作用均高達95-100%,副作用輕微。水痘疫苗的有效性,建議在12月至12歲的健康兒童注射一劑,12月至18月大的兒童可與B型嗜血桿菌(Hib)結合疫苗。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同時不同部位,或相隔30天後注射,均為安全及有效。水痘對大小孩及成人亦可注射,13歲以上的兒童及成人,感染到水痘,症狀較嚴重,更須要免疫力,相隔4-8週,皮下注射。共計二劑為宜。流行性感冒疫苗六個月以上才可施打。近代醫學的發展,有效的疫苗阻止疾病,改變了疾病的流行病學,確保身體的健康。在千禧年的來臨,預防接種仍然是預防感染疾病的最佳利器。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

常規卡介苗接種在許多國家實行,包括台灣。但美國不實施卡介苗常規接種。當旅遊至結核高發生的地區,卡介苗接種仍應考慮。
嬰兒在二月以下,可直接接種,較大嬰兒卡介苗接種,先確定結核皮膚試驗陰性,方可接種。卡介苗是一種把結核捍菌減毒之後做成的疫苗,這種經過減毒的結核桿菌已經沒有甚麼致病性,注射入人體後不會造成生病,但是可以使我們人體將來對真正有致病性的結核菌產生抵抗力。一般在出生滿廿四小時後注射一劑,注射後約在7至10天內會出現紅色小結節,繼而變大化膿,六至八週以後形成潰瘍,潰瘍的中心有類似乳酪的膿塊,這不是一般的發炎,不需要找醫師用消炎藥治療或清理。大約在十至十二週左右會結疤。一年後疤痕轉變為皮膚色或白色。
到了小學一年級時會再做一次疤痕普查,那時候也會做一次結核菌素試驗,如果沒有種卡介苗的疤痕,或者是疤痕過小且結核菌素試驗呈陰性反應者,則需再接種一次卡介苗。

A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

A 型肝炎為常見急性的感染,雖然不會造成慢性感染,但可造成猛暴性肝衰竭。兒童感染較輕,成人感染症狀較明顯昜有黃疸,現階段有二種A型肝炎疫苗。分別由Smithkline及Merck公可製造。均證實其效果佳, 保護期長。至少可持續十年以上。為旅遊應建議注射的疫苗。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B型肝炎,母親為HBsAg陰性反應的嬰兒,接受二劑量的B肝疫苗,第二劑在第一劑後一月,第三劑至少在第一劑後四月,第二劑後二月,年齡在六月之後,母親為HbsAg陽性反應的嬰兒,在出生後加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日本腦炎疫苗(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accine)

日本腦炎是夏季腦炎的一種,流行於遠東地區,其發生的地區,北起日本,西伯利亞, 西至中國大陸、 朝鮮半島,南迄菲律賓,印尼,印度,東到關島。日本腦炎是一種病毒感染,為節肢動物媒介病毒(Flaviviridae),蚊子為媒介,主要為三斑家蚊,斑紋家蚊,豬為重要的增幅宿主。感染蚊子咬到人,大多沒有症狀,發生腦炎的症狀為發作快,發燒, 噁心,頭痛,可產生腦部後遺症或死亡的機會。
在台灣地區,日本腦炎疫苗為常規預防接種,15月大幼兒,在每年三月流行期開始二劑的初步預防。

非細胞性百日咳疫苗

百日咳是細菌性呼吸道感染,百日咳桿菌(Bordetella pertussis)是一種絕對嗜氧性,革蘭氏陰性桿菌。具有高度傳染性,全世界都可流行。

流行病學

人類是百日咳桿菌目前唯一已知的宿主。傳染途徑主要是直接由有呼吸道症狀之患者飛沫傳染或間接由空氣傳染。對沒有免疫力之接觸者,百分之九十會得到感染。嬰幼兒經常由父母或較年長兄姊感染後帶回家散播得到疾病。在美國最近報告顯示,青少年及成人常是幼兒百日咳的來源。台灣地區過去四十年來由於預防注射普及,百日咳發生率逐年下降。近年來的報告多為家中感染。

臨床表徵

百日咳為一種侵犯呼吸道的急性細菌性疾病,早期陣咳性咳嗽末出現之前疾病具有高度傳染性,之後傳染力逐漸降低,約三週之後縱使病人仍有持續痙攣性咳嗽或呼哮仍不具傳染性。潛伏期:6-20天,一般是7-10天,很少超過14天。

黏膜期:以輕微之咳嗽症狀開始,1-2週。

陣咳期:疾病症狀成為陣發性咳嗽,典型症狀為呼氣呼哮聲,併隨嘔吐。無或輕微發燒症狀。症狀可持續1-2個月或更長。

恢復期:然後發作逐漸減少且較不嚴重,繼續咳嗽2-3週後即痊癒。

較大兒童及成人患者並無此典型症狀,常以持續咳嗽,但無吸氣呼哮聲表現。小於六個月之嬰兒常見停止呼吸,但可能沒有呼哮聲現象。如果沒有併發症整個病裡約六至十週;併發症包括痙攣、肺炎、腦病變及死亡。因無母親給予被動性保護,特別嚴重之疾病發生在六月以下的幼兒,在美國最近之統計報告顯示,週歲以下嬰兒罹患此病後引起肺炎、痙攣及腦病變併發症分別為17%,2%及0.9%,致死率於六個月以下嬰兒為0.5%。預防接種後小孩及大小孩得到此病,通常祇是輕微症狀。

全細胞百日咳疫苗

全細胞型百日咳疫苗,開始用於1940年代,三劑有效率高達70-90%,為兒童常規預防接種疫苗中副作用最大者,它是由B. pertussis繁殖後,經過過濾及福馬林處理後製成的,含內毒素,所以副作用較大。

非細胞性百日咳疫苗

1.非細胞性百日咳疫苗局部副作用比全細胞性來得低。
2.發燒的機會少。
3.嚴重副作用少。
4.腦部病變尚未報告。

百日咳疫苗接種之建議:(3)

1. 1.因故延誤接種之兒童,不管其最後一劑之間隔多長,再接種之劑數包括以前已接種過的,不必由第一劑開始算起。
2.如果滿四週歲以後仍末接種第四劑DTP,則不必再接種百日咳疫苗。
3.對於已接種足夠劑數DT的兒童,如能夠打單劑之百日咳疫苗者最好,否則可補接種DTP,完成足夠劑數之百日咳接種,但需
注意在4週歲以前不可打DT或DTP 疫苗超過六劑以上。
4.經培養証實得過百日咳之兒童,不需再接受百日咳預防注射。百日咳流行期,對於如在醫院之成人接觸者,百日咳預防接種並
不被建議。

副作用

1.局部及發燒反應:注射部位之紅、腫、熱、痛及嗜睡、煩躁不安、厭食、嘔吐、哭鬧不安,及輕度至中度之發燒皆是百日咳接
種後常碰到之副作用。這些症狀常在注射後數小時發生,且自然消失後不曾留下後遺症。有這些反應之兒童,仍可照常接種下
一劑,但可能仍會有同樣之反應。這些反應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
2.過敏反應:嚴重的過敏性反應可能導致死亡,但相當罕見。除非是注射後幾分鐘內就出現,否則不曾造成過敏性休克。接種
後,偶而會出現蕁麻疹,一般而言,這種反應不會在下次接種出現,故並非下次接種之禁忌。
3.痙攣:百日咳接種後48小時內引起痙攣之機會為萬分之六。大多數之痙攣發生在DTP接種後,常發生在發燒之兒童,通常為短
暫性、全身性、自動會消失。這種痙攣不曾造成發育上或反覆非熱性痙攣(如癲癇)或其它神經症狀之後遺症。容易發生注射
後痙攣之原因包括:原來就有痙攣體質者,過去曾有痙攣病史者,及有痙攣家族史的人。
4.不平常的尖叫、哭鬧:百日咳接種後48小時內,約有百分之一之兒童會有持續性的哭鬧不安超過3小時以上的現象,另外有千
分之一的小孩會有尖叫哭鬧的情形,這些不平常的哭鬧、尖叫,其意義不明,但目前研究顯示和後遺症並無相關性。
5.休克:百日咳接種後約有萬分之六兒童發生休克症狀,目前研究結果顯示,發生這些症狀小孩並沒有嚴重神經損傷或智能障
礙。
6.其他嚴重反應之相關性。

目前研究結果顯示百日咳接種後,一些嚴重副作用,如死亡、腦病變、痙攣、發育遲緩、學習或行為問題間並無相關性。常常這些症狀是由其它原因造成,如病毒性腦炎,同時併有感染,原來就有神經性疾病,及代謝和其他先天性異常。另外如嬰兒性痙攣和嬰兒猝死症和DTP接種無關,因他們好發在小於6個月以下嬰兒,而剛好這段時間是DTP接種時期。

百日咳預防注射之禁忌:

在百日咳接種後,如有下列情況發生則不宜再接種:

1.馬上發生過敏性休克反應。
2.七天內發生腦病變,其定為注射後七天(一般為三天內)發生急性神經性疾病。如長期痙攣,嚴重意識變化,及局部神經系症
狀等。

疫苗於下列情況須注意,並非禁忌症:

1.接種後三天發生痙攣,不管是否伴隨發燒。
2.持續嚴重哭鬧超過3小時,或48小時內發生不平常的尖叫。
3.48小時內發生休克症狀。
4.48小時內發燒且體溫超過40.5C,且無其它明顯原因。
5.有間斷性發燒之嬰兒,但輕微發熱如感冒則不影響。
6.嬰兒有可疑之神經系統疾病,可觀察一段時間等候疾病明朗化再決定是否注射,但觀察時間最好不超過一年。
7.接受疫苗注射後若出現痙攣、持續性尖叫、昏暈、腦性病變、體溫大於40.5度等現象不宜進一步接受注射。現在有較少副作用
之非細胞性百日咳疫苗可使用。
8.嬰幼兒有潛在性神經疾病情況:進行性之神經性疾病,如發育遲緩,或神經系統症狀,如嬰兒性痙攣,曾有痙攣史,不能控
制的癲癇或一些遺傳代謝或退化疾病,需延後接種,百日咳預防注射宜延後。直到確定診斷及無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情況
下,才可接種。但如為早產兒或其它已穩定之神經病變,如發育遲緩,或腦性麻痺,則仍可接種。
9.有痙攣家族史之兒童:有痙攣家族史之兒童,雖然DTP接種後,引起之痙攣機會較高,但常伴隨發燒且預後良好,故並非為
接種之禁忌。
10.對痙攣機會較高的兒童父母之建議:雖然這些兒童有較高痙攣之機會,但需告訴父母在此種情況下,百日咳預防注射之利
弊,並包括發燒和發燒之控制,及痙攣時如何處理等。

B型嗜血桿菌(H.influenza; Hib)結合疫苗

B型嗜血桿菌是一種多型性,格蘭氏陰性短桿菌,其為嬰兒嚴重細菌感染之重要疾病。第一代B型嗜血桿菌疫苗1985年在美國上市,來自於細菌的多醣外膜,其經由T-lymphocyte-independent,二歲以下無法完全產生抗體,第二代多醣外膜結合蛋白,新疫苗經由:T-lymphocyte -dependent,二月大兒童均可產生抗體,自1987年上市後,五歲以下侵犯性Hib大幅度下降95%。過去名列兒童腦膜炎第一殺手的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的比率已大幅下降,流行的型態改變,達成預防的成效。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與感冒、流行性感冒(流感)為不同原因,應瞭解疫苗接種不能預防感冒及流感。

臨床表徵

嗜血桿菌主要引起嬰幼兒的腦膜炎,中耳炎,鼻竇炎,急性會厭炎,敗血性關節炎,沒有其它病灶的菌血症,蜂窩組織炎,肺炎,和膿胸;偶而它亦可以引起新生兒腦膜炎和敗血症。其它嗜血桿菌的感染包括化膿性心包炎,心內膜炎,結膜炎,骨髓炎,腹膜炎,副睪丸一睪丸炎,急性舌炎,敗血性血栓靜脈炎,和可能對有慢性肺病之成人造成慢性支氣管炎。B型嗜血桿菌可引起嬰幼兒全身各部位嚴重之疾病。在上述所有疾病中,腦膜炎之早期診斷不易,一旦發生,雖使用很有效之抗生素仍然有3-8%的死亡率,而嚴重度不同之神經後遺症,亦可以有20-45%之發生率。此菌的罹病率高,相對的併發症及死亡率亦高。造成社會成本及金錢的損失頗高。有莢膜的菌種可利用可溶性的莢膜內的多醣體分成 a 至 f 型;另有無莢膜,無法分型的菌種。在嬰幼兒侵犯性疾病主要由有莢膜的菌種引起,主要是b型。例外的是新生兒敗血症,可由無莢膜的菌種引起。局部呼吸道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竇炎,和支氣管炎。常由群聚在上呼吸道無法分型的菌株所引起。

流行病學

致病菌的來源是人類的上呼吸道。通常是無症狀的菌落群聚(colonization):60到90%小孩的咽喉培養可發現無萊膜的菌株,2到5%可發現b型嗜血桿菌。傳染途徑可經由人與人間直接接觸,或經由吸入含有此病原菌之呼吸道分泌物微粒。由嗜血桿菌引起之侵犯性疾病好發於三個月至三歲之嬰幼兒。侵犯性疾病也可發生在較大小孩,偶而發生於思春期和成人。在溫帶地區,疾病之發生傾向於雙峰型季節分布,主要發生於每年十到十一月和二月到四月。在美國的統計,嗜血桿菌腦膜炎好發於男孩,城市居民,黑人,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印地安人,和托兒所的幼兒。家庭中如有一個小孩發生嗜血桿菌侵犯性疾病時,則所有四歲以下兒童受到嗜血桿菌侵犯性感染的危險性增加許多。在這種情況下,同一家庭中各種年齡層無症狀的嗜血桿菌菌落群聚的機會遠比一般人口為高。患有其它疾病容易得到厲害的嗜血桿菌感染的情況包括:鐮形細胞貧血症(sickle-cell disease),無脾症,特殊的免疫缺乏症候群和癌症患者。小於一歲的幼兒如犯過侵犯性疾病,約有1%的機會復發。確實的傳染期並不清楚,可能祇要致病原在上呼吸道存在就有傳染力。潛伏期變化極大,目前仍不清楚。台灣地區嗜血桿菌感染在1996至1999年調查侵襲性嗜血桿菌感染共計109例,五歲內計105例(96%),每十萬人口1.92;死亡率10/109(10%),90例(82.6%)血清型為b型。

第一代疫苗

第1代疫苗主要為細菌capsular-polyribosyl-ribital phosphophate(PRP)之抗體,其為T-lymphocyte-independent,故對於小於18~24月以下嬰兒無法使其產生抗體,且追加接種抗體產生效果不佳,故雖在1985年於美國上市,但僅推篤於大於24~59月之嬰兒使用,從上市後疾病發生之數字得知其對於整個嗜血桿菌疾病之發生並無太大效果。

第二代結合疫苗(4)

為解決PRP對於小於18個月以下的嬰兒抗體之無法產生,PRP必須再結合一個結合蛋白,T-lymphocyte-dependent,如此則可以刺激嬰幼兒之B淋巴球,再促使B淋巴球之活化,可產生良好的抗體。對於2個月大之嬰兒,即可以促使其產生抗體,另外可增強追加接種的效果,目前在市場上之結合疫苗有四種。

其抗體上升快慢有點差別,但其整體對嬰兒(大於2個月起)之保護作用均高達95-100%,大多數實施常規疫苗接種之國家資料顯示,侵襲性Hib疾病幾近乎消失,有關之副作用,一般而言謹輕微之局部疼痛,與其他之疫苗(如DPT-OPV或MMR)均可以同時不同部位接種。

嗜血桿菌疫苗目前在台灣使用的來源為Merck之PedvaxHIB及Pasteur Merieux所出產之ActHIB。結合疫苗除PRP-D,由於其在18月以下嬰兒之保護作用僅40-80%,故僅推薦於滿18月以上嬰兒使用。美國默沙東藥廠疫苗,適合2-71月大的兒童注射,在2-14月大的幼兒,注射二劑,每劑間隔二月,年齡15-71月兒童,注射一劑。12月以前完成二劑兒童,在12至15月時,可追加一劑,時間至少在第二劑後二月。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注射時可與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或三合一疫苗同時在不同部位注射。

水痘疫苗

水痘是一種高度感染性的疾病,未出過水痘的家庭中接觸感染高達百分比之九十的機會。水痘是皰疹病毒家族中的一種,其臨床症狀具有二種不同的表徵,水痘的發生是疾病的第一次的感染,水痘癒合消失後,水痘病毒隱藏進入神經結內,當年老或抵抗力降低時,水痘病毒再次激發,以帶狀皰疹的表現出現。水痘在兒童通常是良性的疾病,但亦可有嚴重,致命的併發症出現。水痘疫苗的推出,良好的預防效果,將改變疾病的流行。

流行病學

人是唯一的感染宿主,感染主要藉由直接人與人接觸到病灶處或經由飛沫傳染。水痘及帶狀皰疹病人均可傳播病毒,但是帶狀皰疹病人很少由飛沫散播病毒。在家庭中如有一名感染者出現,其他易感染者幾乎都會被傳染而發生疾病。水痘通常好發生在5至10歲的孩童。但目前青年及成人感染水痘的比率也在增加之中。感染後的免疫力可以持續終身。正常人很少發生再感染。水痘好發於晚冬及初春。初次感染大多都會出現症狀。傳染期為出疹前1-2天到出疹後5天;但出疹之後5天仍有傳染的機會。免疫功能不全病人發生蔓延性水痘時,在持續出現新疹子的階段,皆具有傳染能力。水痘的感染是經飛沬傳播,由呼吸道進入人體,潛伏期二至三週,水痘主要的感染期為為出疹前1-2天到結痂時為止,通常在出疹後4-5天。在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潛伏期則比較短。如注射過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可使潛伏期增至28天。

在台灣地區只有少數的流行病學資料,由結果顯示流行季節為冬季及春季,好發於6歲以下的幼兒,10歲以後血清的陽性率可達85%但仍有10%的成年女性及20%的成年男性沒有抗體。

臨床表徵

第一次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稱為水痘,水痘的特徵為發燒及以癢為主的出疹,包括斑疹,丘疹,水泡及結痂。正常人的感染通常自癒,但有時有許多併發症發生,包括病毒性肺炎,續發性皮膚細菌性感染,血小板減少症,關節炎、肝炎、腦炎、腦膜炎及腎絲球腎炎,甚至有些病人可引發雷氏症候群。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孩童可以發生蔓延性的水痘,造成連續2星期持續性出疹及高燒,並可併發腦炎、胰臟炎、肝炎、或肺炎。水痘在低抵抗力人的感染,諸如長期服用類固醇,其症狀較嚴重,可有全身性的症狀;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亦同時應注意。惟吸入性或噴鼻性類固醇一般認為相對的安全,較無全身性症狀。有愛滋病的孩童可以發生慢性水痘,在為期3個月的期間內持續長出新的疹子。若成人感染水痘,則症狀較為嚴重。在老年人則極易併發肺炎。

帶狀皰疹

當第一次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後,病毒即進入潛伏期,一直存在於身體內,再次復發即可產生帶狀皰疹,成群的水泡疹分佈在一至三感覺神經皮節區,通常會有疼痛的感覺;全身性的症狀則極少發生。帶狀皰疹有時可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孩童身上發生,病灶可以延伸至神經皮節區外,並可侵襲內臟器官。

胎兒感染

當孕婦在懷孕初期及中期時感染水痘可造成胎兒感染而導致胎兒病變,可以造成肢體萎縮,低體重,小頭,四肢皮膚結疤,中樞神經及眼睛也可出現病灶。若在子宮內部已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孩童,可以在早期不出現水痘即可發生帶狀皰疹。如孕婦在生產前不久感染水痘,也可造成新生兒在出生不久即產生水痘,如果母親的水痘是在生產前0-4天內,則17-30%的新生兒可以造成嚴重的症狀,其死亡率可以達到31%。

水痘疫苗(5)

水痘疫苗的有效性,促使兒童接受皮下注射水痘疫苗,現階段建議在12月至12歲的健康兒童注射一劑,12月至18月大的兒童可與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同時不同部位,或相隔30天後注射,均為安全及有效。
水痘對大小孩及成人亦可注射,13歲以上的兒童及成人,感染到水痘,症狀較嚴重,更須要免疫力,相隔4-8週,皮下注射共計二劑為宜。
接觸可能會發生感染時,水痘疫苗在72小時內接種,保護力可達70-100%,如超過五日,不具保護力,但如未感染,可產生免疫力。
水痘疫苗的副作用多為在注射部位輕微不適,少數可發生皮疹,全身性副作用極少。

禁忌

1.水痘疫苗的禁忌包括對其他疫苗產生過敏休克反應,對疫苗添加物過敏,急性嚴重疾病不宜接種。
2.身體免疫力改變時,諸如惡性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等不予接種。研究指出,淋巴性白血病,在12月至17歲,緩解一年以上,
未曾感染過水痘,血中血小板>100,000/mm3,淋巴球>700/mm3,可接受疫苗且具有免疫力。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缺損亦不接
受接種。
3. 兒童接受吸入性類固醇,許多的臨床經驗認為安全,口服類固醇每日服用2 mg/kg超過2週以上,至少應停止服用一月以上,方
可接受水痘疫苗。
4.最近接受血液,血漿,免疫球蛋白的兒童,至少五月內不宜接受水痘疫苗。如接受水痘疫苗,在三週內不宜接受血液,免疫球
蛋白輸入。
5.水痘疫苗的接種,水楊酸的給予,雖然沒有副作用的報告,但因Reye症候群發生在水痘及水楊酸服用的相關性,至少接種後六
週不給水楊酸做為退燒用。
6.懷孕婦女不接受接種。未懷孕婦女接種後一月,不宜懷孕。

小兒麻痺(poliovirus)疫苗

由於疫苗的使用,進入全世界消滅小兒麻痺的目標,小兒麻痺如同腸病毒,由口糞感染途徑,人類為唯一的宿主,其臨床表徵大多數小兒麻痺病毒感染是沒有症狀的,可發生嚴重的麻痺性脊髓灰白質炎(paralytic poliomyelitis)。小兒麻痺疫苗有二種, 不活性小兒麻痺疫苗(IPV)及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PV)。

給予的方式有三種:

1. 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PV)。
2.不活性小兒麻痺疫苗(IPV)。
3.在2及4 月時給予IPV, 皮下注射, 在12-18月及4-6歲時給予OPV, 順序性小兒麻疹疫苗的優點為, 前二劑使用IPV較安全, 不昜產生疫苗相關性小兒麻痺. 後二劑使用OPV可確保腸道免疫力及接觸者免疫力. 特殊情形如父母親不願兒童接受注射, 則給予OPV。

疫苗

不活性小兒麻痺疫苗(IPV;沙克疫苗)及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PV;沙賓疫苗),建議根據小兒科醫學會,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家庭醫師學會,使用IPV較安全,不昜產生疫苗相關性小兒麻痺。特殊情形如父母親不願兒童接受注射,則在第三四劑給予OPV。

沙克疫苗於1955年上市,其優點為不會引發疫苗相關麻痺,有效,免疫持久,可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合併接種。缺點為無腸道免疫力,須經常追加,強化型沙克疫苗己改善於1987年推出使用,接種一劑免疫不高,三劑有99%的效率。

沙賓疫苗的優點為口服,方便,具腸道免疫力,三價的口服疫苗於1963年使用,免疫持久,可控制流行,缺點為會引發疫苗相關麻痺。接種一劑有超過50%的效率,三劑有>95%的效率。(6)

肺炎球菌疫苗(Pneumococcus vaccine)

目前使用的肺炎球菌疫苗包括23種肺炎球菌的多醣外膜,包括了90%的菌血症感染. 建議使用於65歲以上的成人,及高危險性的人群包括醣尿病,腎臟病,肝硬化,慢性心肺功能疾病,解剖及功能上失調者。

肺炎雙球菌也是時常造成幼兒及成人肺炎、腦炎、中耳炎的一種主要細菌,但是因為肺炎雙球菌下面又可以分為九十九個型,製作症苗較為不易,尤其是要評估到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流行的型不一樣,目前已經能夠選出最常見的23個型做成混合疫苗給兩歲以上的人使用,這種23個混合型的肺炎雙球菌疫苗也已經開始引進國內。

此外有一種給兩歲以下幼童使用的7種型的肺炎雙球菌結合疫苗國內尚未上市,美國己經開始使用,未來將給2、4、6個月大及滿一歲的幼童注射四劑。

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

流感對兒童來說,主要為高感染率,經常併發症,增加門診及住院率,增加抗生素的使用。統計上指出,在流行時, 40%學齡前,及30%學齡兒童可能遭到感染。(7) 高純化,不活性的病毒包括hemagglutinin(H)及neuraminidase(N)。以A型流感來說,H1、H2、H3 及N1、N2 的經常改變,造成不同的流行及疫苗效果不持久,每年均須注射。流感建議注射的年齡為65歲以上,高危險如心肺疾病,肝腎疾病,服用免疫抑制藥物,長期照顧人員及醫護人員,任何人想減少流感的危害性均可注射。

六個月以上才可施打,六個月至三歲給予半劑。

成人及大於三歲兒童給予一劑。

兒童(小於七歲)之前並未接種過流行性感冒疫苗或未曾感染過流行性感冒,可於間隔四週後給予第二劑。疫苗成份:每年世界衛生組織都會依據當時情況推論未來可能流行的感冒種類製作成疫苗,每年都不同,2001-2002的疫苗建議為

l A/New Caledonia/20/99(H1N1)

l A/Moscow/10/99(H3N2)

l B/Sichuan/379/99。

禁忌:

1. 對蛋白或新黴素及福馬林過敏者。

2. 發燒、慢性進行性疾病。

3. 六個月以下的嬰兒。

流行性感冒疫苗並沒有什麼後遺症,或許可能引起局部疼痛、紅腫等症狀,接種二至三周即出現免疫力,臨床有效率高達九成,未來即便是再感染流行性感冒,症狀也會減輕一半以上,降低百分之八十的死亡率。

接種時間:每年十月到十一月中旬最佳,接種疫苗後十到十五天後出現免疫力,一年內有效。

參考資料

1. Pickering LK,ed 2000 Red Book: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25th ed. Elk Grove Village, IL: American Acdemy of Pediatrics, 2000

2.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接種及重要感染症手冊。2001。

3. Lin TY. 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s. Acta Paediatr Tw 1999;40:S5-9.

4. Chu ML.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 Acta Paediatr Tw 1999; 40:S12-5.

5.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Prevention of varicella. MMWR 1996;45:1-27.

6. Huang FY. Sequential poliovirus immunization. Acta Paediatr Tw 1999;40:S23-5.

7. Neuzil KM, Mellen BG, Wright PF, Michel EF, Griffin MR. The effect of influenza on hospitalizations, outpatient visist, and courses of antibiotics in children. N Engl J Med. 2000;342:22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