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G帶小G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BABY常見症狀及處理

 鼻竇炎2005-09-12 Page:1/1

鼻竇炎與氣喘為常見的二種疾病,統計上鼻竇的疾病與氣喘有相互的關係。大約80%的氣喘病患有鼻炎,5-15%的病患有整年性鼻炎的患者有氣喘,高達50-75%的氣喘兒童有鼻竇方面的異常。 在過去的歷史中,這兩種病是否由同一原因、感染或免疫造成呼吸道的問題? 引起了許多醫師有興趣的探討鼻子與肺的相互關係。解剖學在十六世紀興起,到十七世紀, 鼻竇的疾病可造成氣喘巳被大家接受,在十八世紀,有學者研究鼻子受到刺激可造成下呼吸道的收縮。在十九世紀初有論文指出氣喘可視為鼻子的反射,隨後有許多爭論性的文章指出相互的關係,近數十年指出兩者為反應性呼吸道疾病。

鼻竇的構造

人類共有4對副鼻竇,在解剖構造上是屬於頭骨的內腔,位於鼻子周圍,相通於鼻子,分別為篩竇、上頷竇、蝶竇及額竇。篩竇及上頷竇在出生時即已發育完全,蝶竇自2歲開始發育至6歲時發育完全,額竇的發育則更晚,往往到十歲以上才發育完全。鼻竇對吸入的空氣有調溫, 過濾和潤濕的功效。有保護腦組織,有助頭部平衡的功效。

致病轉機

鼻竇腔開口於鼻腔內,其黏膜為柱狀上皮及杯狀細胞,上皮細胞含有纖毛,將其分泌之黏液推向鼻腔。當小孩有上呼吸道感染時,這些副鼻竇的黏膜也往往合併有發炎的變化,當此纖毛運動受損時,會使鼻腔及口腔內寄生的細菌逆流至鼻竇腔而產生鼻竇炎。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冷空氣、游泳等皆易造成鼻竇黏膜上皮細胞的損傷而容易導致鼻竇炎。而隨著呼吸道的感染的消失多半發炎也跟著緩解。而若未緩解仍持續發炎,則稱為鼻竇炎。若發炎時間小於三週,稱為急性鼻竇炎,若介於三週和十週之間,稱為亞急性鼻竇炎,大於十週則為慢性鼻竇炎。

致病菌

鼻腔及喉頭內原就充滿了正常菌落,因此要診斷鼻竇炎, 不能靠鼻腔或喉頭的培養。正確的診斷必須由鼻竇腔內培養細菌。而研究結果顯示在急性鼻竇炎最常見的致病菌依次為肺炎雙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及A族鏈球菌等。慢性鼻竇炎除了上述之細菌,還有可能為葡萄球菌或是對盤尼西林敏感之厭氧菌,極少數之病例是由黴菌等的感染,特別為患有其他疾病扺抗力差的一群。

鼻竇炎臨床表徵

當一個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病程太長,超過十天持續流鼻涕,或是有不尋常的高燒超過十天,或合併眼眶週邊水腫、面部疼痛時,都必須懷疑急性鼻竇炎的可能性。而由於鼻竇內之分泌物倒流,亦容易引起病人有平躺時咳嗽加劇的情形,因此當病人有夜咳的現象時亦應考慮急性鼻竇炎。而以眼眶週圍軟組織炎的病人更要高度懷疑篩竇之鼻竇炎。此外如上臼齒處有敲痛、呼吸味惡臭、頭痛等都有可能為其表徵。

慢性鼻竇炎的病人較無上述之明顯症狀,咳嗽、嗅覺改變、疲倦及耳朵的症狀等,時間超過八週,常見於過敏性鼻炎、鼻中膈彎曲、鼻息肉之病人。因此當病人患有慢性鼻竇炎時,須仔細追查其潛在性病因。

診斷方法

由病史、身體檢查、配合X光 及細菌培養為最可靠的診斷方式。但在小於1歲的嬰兒不易由 X光獲得正確的診斷,因小嬰兒之鼻竇太小且充氣不完全,不易區分其是否為異常。

一般而言在常規性鼻竇攝影可見到氣體液體層面或完全不透光。黏膜厚度超過四毫公分亦可作為診斷之依據。近來有些醫院以電腦斷層來診斷準確度更高。而若要獲得正確的微生物診斷,唯一可靠的方法是,採集鼻竇腔內之檢體作培養。若光做鼻腔內之培養是無法反映出實際之鼻竇腔感染的。

治療

健康的鼻竇來自於正常的分泌,正常的纖毛運動,當正常的防衛破壞時,就造成鼻竇炎、氣喘或非氣喘病患的鼻竇炎均相同,正常的黏液分泌纖毛運動異常、造成水腫、發炎及續發性細菌感染,對於急性鼻竇炎的治療主要是內科療法,選擇適當及足夠日期的抗生素。具有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病患的鼻竇炎, 可給予抗組織胺及解除充血劑, 在治療急性鼻竇炎上有添加的作用。必須要選擇適當的劑量給予足夠的時間一般為2至3週口服抗生素。抗生素的種類相當多,治療鼻竇炎,一般均有效,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當的一種。如能獲知正確的培養結果,根據抗生素敏感試驗用藥。可得到更有效的治療。治療不佳的病人可給予外科引流。

預後

若治療得宜急性鼻竇炎患者之預後良好,但臨床上醫生常常容易忽略鼻竇炎的診斷而末給予適當的治療,使得病程加長,具過敏體質、常游泳的小孩或是天氣乾燥亦容易引起復發。氣喘及鼻竇炎部分可視為鼻子氣管的反射,其具有反應性呼吸道黏膜異常疾病。氣喘病患如治瘉鼻炎,可改善氣喘症狀、減少藥物服用、減少急性發作及住院機會。鼻竇炎若未治療得宜,則可能併發腦膜炎、骨髓炎、海綿竇栓塞、硬腦膜、腦膜下或眼窩化膿。氣喘病患加重病情,因此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