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您心 寰寰相扣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嬰幼兒照顧 幼兒照顧與學習

 談孩子如何『面對死亡、感受哀慟、學習復元』2005-06-18 Page:1/1

談孩子如何『面對死亡、感受哀慟、學習復元』
慟!天使折翼-談孩子如何『面對死亡、感受哀慟、學習復元』

本文作者/兒童教育作家暨喬幼文化教育集團 總督學 江智安
資料出處/健康物語2005年4月號

發生在上月十一日屏東縣大同國小畢業旅行的意外事件,奪走了三條青春勃發的年輕生命,校園籠罩一片哀戚與感傷…,我們近觀台灣幾年來,天災人禍不斷,從「921大地震」、「SARS」、「桃芝、納莉風災」到「華航525空難」…,均造成大量人員死傷,加上電子媒體報導的增強效應,對孩子內心的衝擊,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國小階段兒童,對於死亡事件,尚缺少正確的認知,如果沒有加以適當的輔導,將影響一生的成長。

就精神分析學派強調,兒童早期若經歷過死亡事件,倘無法順遂的解除心中的壓力,將對其人格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而以認知學派的觀點來看,兒童早期對死亡具有自我中心的傾向,以個人化的角度看世界,也以為別人也會以他的角度去看世界,所以覺得死亡就像變魔術一樣,死了之後還會活過來,而兒童後期對於死亡的觀念逐漸成熟,卻採取規避的態度來面對死亡;社會學習理論則認為大眾傳播媒界對兒童的影響很大,兒童可經由模仿、觀察的學習而形成其死亡態度;人本主義學派強調積極、關懷、同理心的重要性,尤其塑造溫暖、安全的教學環境更有助於學童建立正向的死亡認知;存在主義學派則強調生死是互相依存的,覺察死亡的重要性,可以幫助人類活於當下,賦予生命更積極的意義。就以上觀點,更可顯見與兒童談論死亡是必須且重要的。

生死本一家,如Kubler-Ross提到:「如果你將峽谷與風暴遠遠隔開,就永遠都看不到風暴造成的紋路有多美麗。這意味著你不該遮蔽你的孩子,你不應該過度保護孩子,因為你終究還是得讓他面對一切。你這麼做只是在保護你自己,不讓你的孩子成長、準備自己好面對生命的風暴。」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對死亡事件而必須面對孩子時,常以忽視、隱瞞、欺騙、恐嚇或敷衍的方式處理,以致兒童對死亡存有高度的好奇、迷惘、焦慮、恐懼及壓力。

在孩子「面對死亡、感受哀慟、學習復元」的過程中,『哀傷輔導』是至關緊要的一環。哀慟過程分為三要素:失落、哀傷和復元。失落是指與個人在生活中有情感依附的對象發生分離的情形,因此失落的課題不限於人,寵物亦為其一。

『哀傷輔導』是指輔導協助孩子在合理時間內,引發正常的悲傷,以健全地完成悲傷任務,其終極目標是在協助生者完成與逝者間的未竟之事,並向逝者告別。所以『哀傷輔導』有四個主要工作:
(1)接受失落的事實。
(2)平復哀悼的痛苦。
(3)適應沒有逝者的環境。
(4)在情緒上重新定位逝者並且回歸正常生活。
生死教育屬於生命教育的一環,我們應採取誠實、開放的態度與孩子共同討論,樹立正確的態度與學習的典範,共同面對生命的真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