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您心 寰寰相扣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嬰幼兒照顧 幼兒照顧與學習

 了解學習模式幫助孩子學習2005-06-23 Page:1/1


文╱陳秋坪
「我的孩子,只要是跟學校有關的課業,怎麼教都教不會,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就是沒有一招有用,但是任何新的遊戲光碟到他手上,沒三兩下就破關了,這是為什麼?」上述這段話,相信是現在許多家長的疑惑,要了解箇中原理,可先了解「如何學習」。
根據美國今年一月出版的Brain in the News一篇有關如何學習的文章裡,作者將學習分為兩種形式:

●引導式發現(Guided Discovery):強調學習行為是自然發生的,小孩子天生有一種內在本能,驅使他們去認識探索這個世界,在經由成人的引導協助之下,他們進一步學會預測、解釋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加州大學的一位心理教授曾經觀察記錄印度的一個貧窮小村莊裡小孩的成長過程,她發現這裡的小孩從二歲開始就模仿大人壓製玉米薄餅的麵糰,然後在成長過程中一步一步慢慢嘗試,大人則適時地從旁介入指導,一直到十歲時終於可以自己完成所有製作過程,這是一種自然發生的學習,藉由觀察成人行為,自己從中嘗試錯誤或經由成人適時協助,而學到某些技巧,就像小女生看到媽媽化妝時,覺得很漂亮,就會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拿起口紅自顧自的畫起來,結果當然是慘不忍睹,但若是媽媽從旁指導,如化妝時要照著鏡子或是先畫唇線再上口紅,並給予機會練習,則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制式化學習(Routinized Learning):有些技巧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且需不斷地練習,才會越來越有效率和熟練,學校課業如閱讀、算術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些技巧可能不像前述的玉米薄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似乎沒什麼意義去學習它們。其實不然,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地理課的認識地圖很無聊,跟生活好像沒什麼關聯,但如果今天你迷路了,會看地圖就是一個有用的求生技巧,因此在學校中所學的事,並不完全是無用武之地,只是因為它不是自然發生的,所以較沒有潛移默化之效,唯有持續練習,才能得心應手。

上述這兩種學習模式,其發生機制、大腦運作部位和發展過程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能在其中取得一平衡點,幫助孩子學習應不是件難事,譬如說學校老師若能在教作文的時候,先試寫一篇給學生看並加以解說,學生可能比較會知道如何下筆,或是算術課時,先解題一次,學生可經由觀察,然後從中思考解題方式,又或是家長帶孩子去購物時,可趁機讓孩子練習加減運算。

其實不管是那種學習,持之以恆的練習絕對是不二法門,正所謂熟能生巧,一旦行為變成自動化的過程,不加思考也可完成如穿衣服、吃飯等,我們才有多餘的精力和注意力去學習新的事物,學習也才能源源不絕。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茂豐復健科診所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