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您心 寰寰相扣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嬰幼兒照顧 幼兒照顧與學習

 【轉貼】◎認識腸病毒◎2005-07-27 Page:1/1

【轉貼】◎認識腸病毒◎
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方旭彬

什麼是腸病毒呢?其實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共有60幾種,可分為四大類:一、小兒麻痺病毒:有3型(1-3型)。二、克沙奇病毒:23型A群(A1-A22,A24),6型B群(B1-B6)。三、伊科病毒:31型(1-33型,除10,28型以外)。四、腸病毒:4型(68-71型)。其中腸病毒71型是目前已知腸病毒中最後被發現的一種,它在1969年首次在美國被發現,當時在加州造成大流行,而後世界各地都有流行的報告。腸病毒71型發生神經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1998年在台灣造成大流行出現了數十例死亡病例,引起許多家長的恐慌,也引起有關當局的重視。

其實腸病毒的流行並不是這幾年才有,每年的初春及夏季,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便知道得到腸病毒感染的小朋友會陸續增加。台灣地區的流行期是三至十一月,七至九月可達高峰。大多發生於十歲以下的小孩,三歲以下的嬰幼兒比較容易有嚴重的併發症出現。腸病毒可以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主要是直接接觸到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糞便。

在發病的前幾天,病人就有傳染力,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發病後一週內的傳染力最高,從腸道排出腸病毒可達數週之久。腸病毒從接觸到發生症狀的潛伏期為2至10天,平均是3至5天。感染後很多沒有症狀,有些只有發燒或者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這種腸病毒感染實在很難從臨床症狀來診斷。有時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症狀,如手足口病、 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其中前兩種是最容易在門診被醫生一看就可以確定診斷的。

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症狀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咽峽部(喉嚨後方)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6天,大多數病例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手足口病以A、B族克沙奇病毒較常見,腸病毒71型較少見。症狀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堂,手指及腳趾間,病程為7-10天,病童常因口腔潰瘍無法進食,有些需要住院打點滴。

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腸病毒感染,都可以在適當的症狀治療下復原,只有少數的腸病毒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特別是侵犯到心臟或腦部引起急性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無菌性腦膜炎或腦炎,延髓性腦炎,脊柱前角神經炎,甚至肺水腫,造成生命危險。而一般神經併發症多發生在發疹後二至四天,所以發病後前幾天,家長除了配合醫師的支持療法以外,應該特別注意有無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持續嘔吐、頸部僵硬、全身無力、心跳加快、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等症狀,有上述情形發生時應立即送醫,以免延誤。

腸病毒有很多型,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所以得過還是可能再得。除了小兒麻痺病毒有注射型的沙克疫苗及口服型的沙賓疫苗以外,目前針對其他的腸病毒並沒有預防的疫苗。所以我們能做的預防措施,就是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以增強個人免疫力,勤洗手加強個人衛生,注意環境清潔及通風,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在治療方面,目前沒有特效藥,只能採支持療法(症狀治療):小朋友高燒時,可以洗溫水澡、睡冰枕、貼退熱貼、多喝水、並由醫師開給解熱止痛藥。

在飲食方面,可給予清涼的流質飲食或較軟食物,如布丁、豆花、果凍、冰淇淋等;較小寶寶餵奶時奶嘴不要放太深,泡奶不要泡得太熱,免得弄痛了喉嚨加重寶寶的厭食。

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後應立即洗手。已經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最好請假在家休息,而且應該避免與孕婦、新生兒及小孩接觸。相信家長對腸病毒有了以上正確的認識,才不會心慌,真的碰到家中小朋友感染時,也才可以採取正確的處置,減少因為嚴重併發症所帶來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