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iEsKi 堡壘 會員登入

 

 
位置--> 筆記本孕媽媽篇

 緩解孕期的骨盆疼痛2007-01-26 Page:1/1

文╱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林立荃主治醫師

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母體骨骼肌肉系統的負荷量不斷增加,半數以上的孕婦都曾發生骨盆疼痛現象,特別是懷孕後期。為了緩解及預防孕期的骨盆疼痛,適度休息、維持正確姿勢、進行孕期運動,都是相當不錯的方式。

出現骨盆疼痛的原因

女性在生殖年齡因生理週期的變化,在每個月的某一段時間,常會感覺下腹或骨盆腔不舒服或疼痛。有些婦女的下腹或骨盆疼痛,並非正常的子宮或卵巢生理變化所造成,其可能引起疼痛的原因有:

• 與懷孕有關的因素

流產相關疾病、子宮外孕、滋養層細胞疾病。

• 子宮及子宮頸的疾病

子宮頸發炎、子宮內膜炎、早產性子宮收縮、胎盤早期破裂、子宮肌瘤變性、絨毛羊膜腔發炎、自發性子宮破裂、子宮圓韌帶斷裂。

• 卵巢及輸卵管的疾病

輸卵管發炎、卵巢輸卵管膿瘍、子宮內膜異位症(特別是子宮內膜異位瘤)、卵巢輸卵管扭轉、卵巢腫瘤扭轉或破裂、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卵巢腫瘤變性。

• 與婦科無直接相關的疾病

腎臟及膀胱泌尿道疾病、內科疾病、腸胃道疾病、骨骼肌肉系統相關的疾病。

• 骨盆疼痛的類型

女性出現下腹或骨盆疼痛時,除了引發的原因不同,根據疼痛發生時間的長短與表現型態,也可區分為急性骨盆疼痛、亞急性骨盆疼痛、慢性骨盆疼痛。

急性骨盆疼痛是指突發於三個月內的骨盆疼痛,視發生原因的不同,可表現成持續性、間斷性、痙攣性或悶痛型的下腹疼痛;疼痛的位置有些是單側或雙側的下腹疼痛,也有些是中線位置的下腹疼痛。

慢性骨盆疼痛是指超過六個月持續性或反覆性發生的骨盆疼痛。最常見的原因為經期疼痛,而骨盆腔感染的不完整治療、再發性骨盆腔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後骨盆粘連、泌尿系統或腸道的疾病等,也可引發慢性骨盆疼痛。

亞急性骨盆疼痛是指介於三至六個月內,由各種原因所引起的骨盆疼痛。

半數以上的孕婦曾出現骨盆疼痛

根據多項醫學研究報導指出,超過一半的懷孕婦女,在懷孕過程中經驗過腰背及骨盆疼痛,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在懷孕前三個月經驗到腰背及骨盆疼痛的懷孕婦女,大約佔了20%;在懷孕中期受到腰背及骨盆疼痛所困擾的懷孕婦女,則接近50%;到了懷孕後期,尤其36週以後更是高峰,佔了50%以上。

仔細檢視孕期骨盆疼痛的原因

在懷孕過程中發生骨盆疼痛時,必須很仔細地排除及診斷各種腹部疾病、腎臟及膀胱泌尿道疾病、內科疾病及婦產科有關的疾病。尤其是懷孕早期的流產相關疾病、子宮外孕及滋養層細胞疾病;懷孕中後期發生的疾病,如:早產性子宮收縮、卵巢輸卵管扭轉、卵巢腫瘤扭轉或破裂、胎盤早期破裂、絨毛羊膜腔發炎,以及較少見的自發性子宮破裂、急性子宮肌瘤變性、子宮圓韌帶斷裂,不僅是影響胎兒健康的緊急狀況,更是會威脅母體性命的「急」病。

骨骼肌肉系統負荷過大

除了以上提及的各種疾病,可能會引起孕期的骨盆疼痛外,孕婦本身在懷孕過程中,體態及骨盆腔解剖器官的變化、胎兒體重的不斷增加,都會增加母體骨骼肌肉系統的機械性壓迫及負荷量;另一方面,一些懷孕所需的特殊荷爾蒙分泌,也會影響原有結締組織及骨骼肌肉系統的負荷能力。因此,排除上述的疾病性骨盆疼痛,懷孕婦女最常抱怨的是,孕期因骨骼肌肉系統所引起的腰背及骨盆疼痛。

在這些懷孕婦女中,有些孕婦本身原有的條件,會導致她們較容易發生孕期的骨盆疼痛,像是懷孕年齡較大者(大於30歲)、多產次(多於3胎)、青少年孕婦(小於18歲)、懷孕前已經有背腰及骨盆疼痛或受過傷者、抽煙者、懷孕所引起的腰椎過度彎曲者以及工作過度負荷者。

產後可能持續出現疼痛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孕期中患有骨盆疼痛的孕婦,其骨盆疼痛會在產後持續存在或更加劇烈,包括了雙胞胎或多胞胎的孕婦、初產婦、懷孕年齡較大(大於30歲)的初產婦、胎兒體重過重(大於4000公克)、經歷器械輔助或真空吸引輔助生產、生產時姿勢不良。

根據多項醫學研究報導結果,剖腹生產及麻醉本身,與懷孕過程中原有的骨盆疼痛在產後持續存在或加劇,並無直接的相關性。

保持正確姿勢是主要原則

為了避免或舒緩這類的孕期腰背及骨盆疼痛,主要原則是儘量避免久站,若需要站比較久的時間,最好一隻腳能踩個腳凳,可使腰間肌肉不斷地往傾,避免過度疲勞。

孕婦坐著時,可在背部與椅背間置入靠枕,以避免背部懸空。

日常保養及治療建議

針對孕期的腰背及骨盆疼痛問題,以下提出幾項基本的保養及治療建議:

1.每天進行適度的下背部運動,如:站立、側彎及轉體等運動,可強化與調適腹部的肌肉張力。

2.骨盆傾斜運動可舒緩下背痠軟,也能強化臀部及大腿肌肉,使骨盆穩固。

3.懷孕期間除了日常居家活動之外,做些適當的活動(如:腰部運動、背部搖擺運動、腿部運動等),可幫助全身肌肉鬆弛,減輕疲勞及腰背、骨盆疼痛,更有助於順產。

4.適度休息、放鬆、正確的坐或站姿、日常活動的調整,對輕微及中度的骨盆疼痛是很有幫助的;必要時,適當的按摩及伸展性的物理治療運動,也都非常有用。

5.對於夜間的腰背及骨盆痠痛,可使用「母用褥墊」置於腰背部,達到舒緩的效果。

6.白天穿著彈性襪,可避免下肢水腫,防止夜間因水分滯留及靜脈曲張所引起的不適感。

7.安全及少量的局部痠痛軟膏加上熱敷,也可在經過醫師建議後搭配使用。

8.出現持續性的劇烈疼痛時,包括椎間盤障礙所導致的疼痛,腰椎硬膜外藥物(類固醇)治療是很有效的方法。

9.某些個案可能需要使用到「經皮神經電刺激」,來放鬆及舒緩症狀。

10.視個人需要可選擇輔助器材來使用,如:托腹帶、背部肩帶等。

△ 回TOP

孕期腿部抽筋

懷孕中、後期孕婦常會產生腿部抽筋的現象,造成抽筋的原因很多,建議孕婦平時要攝取足夠鈣質之外,適度運動及保持良好姿勢,也是避免腿部抽筋的好方法。

文/新光醫院婦產科林禹宏主治醫師

抽筋不是病,痛起來卻要人命。幾乎每個人一生當中一定經歷過抽筋。有時在睡夢中,有時則在運動時(如跑步、游泳),突然小腿一陣劇痛,有時甚至會持續好幾分鐘,那種椎心刺骨的感覺,很多人一定忘不了。

抽筋的發生,是因為肌肉持續的收縮,導致肌肉缺氧和乳糖堆積。抽筋大部分發生在小腿,但是理論上可能會發生在任何部位,根據統計,大約三分之一的孕婦曾經有抽筋的現象,尤其多在懷孕中期和後期產生。

• 形成原因

1.電解質不平衡

抽筋的原因其實並不完全了解。一般人總以為抽筋是鈣質缺乏所造成的,其實並不盡然。除了少數像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會導致低血鈣外,大部份抽筋患者的血鈣濃度是正常的。門診也常聽到孕婦抱怨:「我每天吃鈣片,怎麼還會抽筋?」可見鈣質和抽筋並沒有絕對關係。儘管如此,攝取足夠的鈣質有助於骨骼系統的發育、預防骨質疏鬆症,以及維持肌肉的正常運作。

此外,鉀離子(K)、鈉離子(Na)和鎂離子(Mg)也和肌肉的收縮有關,因此缺乏這些離子也會導致抽筋。另外,太多的磷酸鹽(例如一些加工的肉類、點心、碳酸飲料等)會降低血液中鈣的濃度,也會導致抽筋。

2.血液循環差

孕婦隨著子宮逐漸變大後,會壓迫到骨盆腔血管,使得下肢血液循環不好,造成水腫現象。而下肢的壓力增加和水腫,都會壓迫到神經,引起肌肉不正常的收縮,就是抽筋。

3.肌肉疲乏

進行劇烈運動時容易抽筋,例如馬拉松選手百分之五十曾經發生抽筋。懷孕時,體重逐漸增加,下肢負荷也逐漸增加,如果過度疲勞,也容易發生抽筋。

4.姿勢不良

睡夢中發生的抽筋,通常是在輾轉反側時不當的拉扯肌肉和韌帶,刺激了韌帶的神經,而導致肌肉不正常的收縮。

5.其他原因

其他較少的原因,包括一些代謝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

• 預防抽筋

1.攝取鈣質

美國RDA (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建議懷孕婦女每天應該攝取1200毫克的鈣質。而國人平均每人攝取約500到600毫克的鈣質,而一杯240毫升的牛奶中,鈣質含量約300毫克。因此一天如果能夠喝2杯牛奶,就能夠維持足夠的鈣質。如果喝不到2杯,最好再額外補充鈣片。

2.適度運動

可以進行散步或是小腿伸展的運動。可以坐在地上,兩腿併攏伸直,試著用手碰觸腳趾。或是伸展運動,將雙手及左腳靠在牆上,右腳伸直,只用腳趾支撐在地上,然後兩腳交替。

3.維持下肢血液循環

例如準媽媽不要穿太緊的褲子、避免翹腳,坐著時腳多動一動,或是坐一兩個小時後就起來走一走。

4.減少神經壓迫

坐著時,可以把腳抬高,或是睡覺時,在腳下墊個枕頭,都可以減少水腫以及對神經的壓迫。

5.多喝水

水分不夠也會影響電解質的平衡。許多孕婦擔心水腫而不敢喝水,其實水腫是因為子宮壓迫血管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好,和喝水沒有直接關係。

孕婦平時應該適度運動保持血液循環,例如瑜伽就是不錯的選擇之一。

• 抽筋時的處理

抽筋時,肌肉是持續收縮的狀態,因此必須趕快讓肌肉放鬆,如果是小腿抽筋,就將小腿扳向自己身體心臟位置的方向,或是輕輕按摩抽筋的部位。如果抽筋太久造成局部肌肉的痠痛,可以選擇熱敷或是泡熱水。如果抽筋經常發作,可以考慮服用藥物,有研究証明,單獨使用鎂離子或是和鈣離子的合併使用,可以減少抽筋的發生。
維持鈣質平衡的妙方!

鈣質主要的作用是負責神經的傳導和肌肉的收縮。鈣質的缺乏會導致神經和肌肉變得比較敏感,造成抽筋或痙攣。另外,鈣質也參與細胞內的一些化學反應和血液凝固,而鈣質也是骨骼生長最主要的成分。

人體大約有1到2公斤的鈣質,其中99%存在於骨骼中,其餘的1%在血液中及細胞內。鈣質的攝取主要來自食物(如:乳製品的牛奶、優酪乳、乳酪)是鈣質最主要的來源,另外黃豆製品(如:豆漿、豆腐、豆干)也含有豐富的鈣質。其他來源還包括:全麥麵包、燕麥、堅果、菠菜、甘藍菜、蘿蔔、柳橙等。

一般人每天大約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台灣人大約600毫克),其中大約三分之一會從小腸吸收,其餘從大腸排出。骨骼、腎臟和細胞也會幫忙維持血液中鈣質的濃度,通常血液中鈣質的濃度非常穩定,鈣質的吸收除了食物和副甲狀腺素以外,還會受到維他命D的影響。皮膚受到陽光照射會自行轉換有活性的維他命D3。一般來說,每天日曬30分鐘就可產生足夠的D3。整個懷孕過程中,為了幫助胎兒的骨骼發育,共需要30克的鈣質。每天攝取足夠的鈣質,再加上充足的日曬和適度的運動,就可唯持鈣質的平衡。

牛奶.全麥麵包含有豐富的鈣質,準媽媽可適量補充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