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首頁
相簿
筆記本
日記
留言版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BabyHome 首頁

城市頑童嬉遊記
 
位置--> 筆記本寶寶物語 育兒法寶

 學齡前ㄉ教養經--育兒教養篇2007-04-24 Page:1/1

如何和一歲寶寶相處
一歲的寶寶就像天真無邪的小頑童,到處探險,大人得隨時跟緊,此時期的教養重點如下:生活常規的要求 雖然只有一歲多,但已能聽懂大人的話,所以能從父母的允許或禁止分辨出行動的對或錯,家長可以隨機要求寶寶遵守生活常規,例如不可用手抓食物,不要咬人,如有正確行為則立即予以讚美表示認同。 引導探索周遭環境 一歲多的寶寶對散步有極大的興趣,對環境中的事物充滿好奇,家長可以引導寶寶注意觀察樹木的落葉,亦可讓他觀察小動物的生活,有時帶他去市場或超市,可以滿足他的好奇心,增進語彙及認知概念。 注意基本健康 一歲的寶寶面臨食物轉換時期,有的已全面斷奶改吃一般寶寶食品,有的仍維持一部份母奶或配方奶粉,所以必須注意營養的均衡。每天的作息也要規律,定期到戶外活動,注意基本的衛生習慣,以預防疾病,少出入公共場所,減少病菌的傳染。幼小時期的健康是未來強健體格的基礎,所以一歲寶寶的健康應特別注意。增加人際互動機會 一歲寶寶和照顧者已有非常好的互動關係,他能體會大人的意思而做正確的反應,喜歡接近小朋友,在公園或電梯間都能注意別人或主動打招呼,家長宜把握這種特質,多做良好示範給寶寶模仿,教他打招呼或道謝、道別的用語,增加人際互動機會。設計一些親子或兩、三個寶寶可以一起玩的遊戲,也是很好的互動方式。 耐心陪寶寶成長 一歲的寶寶正要從嬰兒期轉入幼兒期,行走與語言能力的進步是此年齡層的最大成就,但在情緒控制仍然隨興所至的情況下,大人需要特別付出耐心與愛心陪他成長,奠定良好的生活常規及基本的身心健康條件,以迎向幼兒期的挑戰。
如何和二歲寶寶相處
滿兩歲的寶寶進步神速,稍一疏忽就錯過某些重要生活習慣或認知能力的學習,所以家長的教養重點如下: 生活常規的建立 有些寶寶到兩歲半了仍包尿布,其實已錯過如廁訓練的關鍵期,通常兩歲寶寶應該在大人協助下會自己用湯匙吃東西,用杯子喝水、洗手、擦洗身體前面、脫褲子、鞋子、說要尿尿或便便,因此大人一定要努力把生活常規訓練好,至少要給予練習的機會。 拓展其生活經驗 我們常會對兩歲寶寶的問題感到驚訝,『爺爺為什麼打噴嚏?』有時前幾天告訴他的事,他會正確的使用在另一情境中,可見讓寶寶多多探索,拓展生活經驗,一定對他心智能力發展有幫助,說故事、聽錄音帶、雙手操弄玩具、組合材料等,對大小肌肉的運用,及認知的發展都很必要。身心健康的維護 兩歲的寶寶身體似乎都很硬朗,但不可因此而疏忽生理的健康,由於固體食物漸漸增加,因此營養不可忽略,衛生習慣也要同時注意,才能繼續保持健康,奠定基礎。此外,對於心理的健康,注意培養樂觀開朗的心情,多接觸音樂,每天一段戶外散步,都是不錯的選擇。 人際關係的嘗試 兩歲已能言善道,但是許多寶寶外出看到鄰居不會打招呼,其實大人注意培養的話,兩歲的寶寶已會說『阿姨拜拜』、『借過』、『借我看一下』、『謝謝』、『對不起』等社交用語,而且會很恰當的使用在生活中,所以在教養上,大人仍應鼓勵寶寶嘗試和別人打交道。 和寶寶一起成長 兩歲的寶寶已經渡過嬰兒期的危機,終於健壯的成為幼兒,接下來是我們大人如何在朝夕相處中建立他良好的習慣,開拓其生活經驗;尊重兩歲寶寶的身心發展特質,走進寶寶的世界,和他一起成長。
如何和三歲寶寶相處
三歲寶寶有著豐富的想像力,能做許多聯想活動,社會行為也逐漸發展,在教養上父母應注意以下幾點:引導生活自理 三歲的寶寶已具備基本的生活常規,但有些寶寶仍須在大人協助下才會進食、上廁所、漱洗等,父母可以視寶寶情況,引導他生活自理能力,盡量減少幫助,讓寶寶自己來。剛開始難免會有打翻餐點或忘記沖水等情況,但只要父母稍加指點,一定能讓他建立凡事自己處理的習慣。熟悉日常生活 三歲寶寶喜歡扮家家酒、看圖畫書,也會對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小動物感興趣,對日常生活中的買菜、洗衣、掃除工作感到好奇,也會想參與工作,父母可以視情況,讓他動手做一小部分,他會非常高興。不論他做得好不好,父母都給予讚美鼓勵,以增加他的自信心。 身心的協調 三歲的寶寶已經能控制自己的動作,活動大膽、勇於冒險,讓他自由活動是最高興的事。大人除了應注意安全外,也要教導他如何判斷危險。在身體健康的照顧上,仍應注意營養的均衡及衛生習慣,但請特別注意感官動作的協調發展,如果寶寶騎三輪車、在安全地區閉眼走路都能保持平衡,則表示身體各方面能協調。熟悉人際關係 父母應多鼓勵寶寶和同伴一起玩,如果有糾紛或爭執的事情發生時,家長可以要從中引導寶寶,讓他逐漸熟悉人際關係的規則,例如不小心撞倒別人要說『對不起』,想看別人的小車子要說『請你把車子借我看好嗎?』在生活中熟悉人際關係,是往後發展社會行為的基礎。 充實的生活經驗 多數三歲的寶寶,開始進入幼稚園小班。即使是未讓寶寶進入幼稚園的家庭,也能在家中引導他發展生活自理能力及學習人際關係。讓寶寶從遊戲中學習,充實他的生活經驗,您的寶寶也會成為懂規則的小小社會人。
如何和四歲寶寶相處
四歲的寶寶已經念幼稚園中班了,是幼兒期的中間階段,這個階段的寶寶喜歡語言,會把許多事物描述得很清楚,已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更是喜歡問為什麼,有時候會對您說一些貼心的話。只要爸媽多愛他一點,多包容他無心的過錯,那麼他就會成為頗有規矩的小乖乖;並且盡力替寶寶營造一種安全的生活情境,讓他快樂的成長,這個年齡層的教養重點如下: 生活自裡的熟練 從三歲時的生活自理引導,到四歲年齡層的生活自理熟練,是一段持續訓練的歷程,家長必須耐心的針對寶寶的弱點去補足其能力,在大小便訓練、飲食的習慣、衣服穿脫、日常用具的整理、衛生習慣等方面,讓寶寶能自動處理,而且相當熟練。擴充生活經驗 一般四歲的寶寶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像力及創意,所以我們要好好擴充其生活經驗,在安全的範圍內,帶他去見識外面的世界。從社區的圖書館、市場、商店到較遠的古蹟名勝、百貨公司皆可帶他去參觀,讓他多體驗社會的生活內容。 身心協調發展 大多數四歲的寶寶健康情形都很好,不過仍有些寶寶會有氣喘、過敏皮膚或傷風感冒等毛病,蛀牙與近視也是從小忽略牙齒與視力保健所引起的,所以家長宜多注意寶寶平日的營養與運動。此外,要特別留意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設計一些活動或利用運動器材,讓寶寶在遊戲中增進體力協調能力。社會互動的經驗 四歲寶寶的社會行為發展已能和同伴一起玩,會稱讚或批評別的小朋友的行為,也會和同伴計畫遊戲的內容,所以家長要多提供寶寶和別的小朋友共處的機會。不要擔心寶寶被人欺負或受到不良影響,而把寶寶關在家中,從小讓寶寶學習與人互動,建立良好的行為方式是很重要的。
如何和五歲寶寶相處
剛進入滿五歲的寶寶看來是相當乖巧的,但到五歲半時就有些不一樣了,也許他會有些反抗的行為或容易發脾氣,有些寶寶也開始進入掉牙(乳牙)換牙的時期,在教養方面的注意事項如下: 生活習慣的引導 對五歲的寶寶來說,一般生活自理的事情幾乎都會了,只是有時會忘記或做得潦草,所以我們要從生活自理的層面提昇到生活習慣,要讓寶寶養成習慣,不知不覺中就照規定做好,所以家長需注意細節的引導與督促。 發展生活領域 由於五歲寶寶的能力較強,他的求知慾不再侷限於狹小範圍,所以家長可以帶領他到社區以外的美術館、圖書館或名勝古蹟去參觀,有時來一次兩天的旅行也可以學習許多事物、增廣見聞,對社會生活有進一步的體驗。身心健康習慣的建立 由於五歲寶寶的身體已發育非常好,動作自如、行動俐落、雙手靈巧,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指導寶寶自我照顧健康的能力,例如:看天氣冷熱來穿脫衣服,判斷食品的品質是否腐敗了,或化學成分添加太多,對於運動過後流汗與手腳髒了的處理方式,以及每天的刷牙、洗臉、洗澡工作的徹底執行,都是家長需要費心指導的。 良好社會行為的發展 在四歲時的社會互動體驗可以讓寶寶對社會生活有基本的認識,到五歲時,我們就開始注意其良好社會行為的發展。良好社會行為包括怎樣和同伴相處,尤其是如何道謝、道歉,及更進一步的同伴分享食物、合作玩遊戲、不自私的為對方著想、和同伴互助合作,這些社會行為的養成必須讓寶寶在實際生活中一步一步體會,從內心瞭解、感動之後才會成為他的行為模式。 五歲寶寶是幼稚園最大的寶寶,也是進入小學的前一年,我們希望五歲寶寶能把幼兒期該學的東西都學會了,也希望能享受幼兒期的快樂,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所以家長在和五歲寶寶相處時必須特別用心,因為寶寶的童年只有一次。
如何和六歲寶寶相處
六歲寶寶在幼稚園時期已建立基本生活模式,上了小學之後有更進一步的規範,各方面應已漸上軌道,但由於低年級的小學生各方面仍未定型,所以家長在教養方面仍須加強注意。生活習慣的確立 從幼兒期的生活常規、生活自理到生活習慣的引導,是一連串生活教育課程。到六歲時,我們希望能確立其生活習慣,把食、衣、住、行、育、樂等有關的基本習慣都能落實,且能自動自發做好。 豐富生活的內涵 由於六歲寶寶運用語言文字已較寶寶期熟練自如,閱讀課外讀物的機會增多,使得精神世界更加擴展,所以我們要多指導他們認識自然,瞭解世界宇宙,除了戶外參觀或旅行外,也要指導他如何使用字典及百科全書,建立寶寶自己查閱資料,以獲得生活知識的方法。 促進身心健康 從幼兒期的身心健康維護和協調,發展到五歲時身心健康習慣的建立,一個六歲的寶寶幾乎已能精力充沛的進行各項活動,並且對各項新奇運動也躍躍欲試,家長宜加強注意如何促進其身心的健康,關心他的三餐內容,尤其吃零食的不良習慣應改掉,而以水果或牛奶來代替熱量太高的油炸食品,預防寶寶變成虛胖的兒童。社會人際關係的擴展 六歲的寶寶已能體會別人的要求,並能從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瞭解自己受歡迎的程度,因此有些變得比較畏縮,怕得罪別人;有的又全力討好同學,甚至不惜拿家中的物品或金錢想贏得友誼。因此,家長要教導寶寶交朋友的社會技巧,也要讓寶寶多交往朋友,讓寶寶從討論中去評估哪一種友誼才是正確的,怎樣的人際相處方式才對的,讓他成為社會中的快樂人。 快樂邁入兒童期 六歲是由幼兒期迎向兒童期的關鍵年,從幼稚園踏入小學就像蝌蚪變成青蛙一樣。為了奠定整個小學教育的基礎,我們期盼所有的家長都來關心六歲的小學新鮮人,好好愛他們、好好教他們,使他們都能成為活潑健康的小國民。
和一歲寶寶做好朋友
寶寶滿十二個月是一個重要階段,有許多寶寶已經會走路,由於移動能力的增進使照顧者更忙碌,他會走但走得不穩,到一歲半左右大致能自在的步行,而語言的運用也在此階段明顯的進步,所以家長和一歲寶寶相處可依下列五項原則來調整自己的觀念和態度。注意配合其生理需求給予滿足 一歲的寶寶大部份仍包著尿布,也用奶瓶喝奶,生理的需求仍靠照顧者來協助,所以家長和一歲寶寶相處時,不能忽略其生理需求。寶寶的生理需求未滿足時,就很難要求他進行其他的學習活動,所以寶寶哭了或表情不愉快時,您就該注意是否尿布濕了、肚子餓了等問題,趕快設法解決。給予身體的接觸增進安全感 一歲的寶寶雖會走來走去,到後期還會奔跑,但並不是真正可以脫離大人,仍非常需要一對一的照顧,父母或照顧者需常抱抱他,以肌膚接觸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安定其情緒。有時一邊抱著他一邊唱歌,或親子共讀故事書,都是很好的相處方式。 不計反應的和他說話 許多父母抱怨寶寶說話很遲,別人的寶寶已很會說話了,自己的寶寶為何不怎麼會說,其實在一歲甚至更小的嬰孩,都需要大人不斷和他談話,不是在寶寶能回應時才和他說;也就是希望家長能不必管寶寶如何反應,只要有空就可以用語言和寶寶互動,要求寶寶會說之前,一定要先讓他有多聽的經驗。允許並欣賞其探索事物的方式 一歲的寶寶不知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走到哪兒就摸到哪兒,他可以把泥沙放進杯子裡當成「咖啡」請您喝,也會拿起筆來在家中的白牆塗鴉。對一歲寶寶的這類行為,最好是寬容的允許,以欣賞的角度和他互動,千萬不要禁止他或處罰他,讓寶寶自由的探索這可激發其想像、創造的能力。提供安全的獨立學習機會 對一歲寶寶的豐富想像與好奇冒險,除了允許他嘗試和多給予欣賞外,仍應注意安全,如果不安全的地點或方式,可以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改變其活動。為了增進寶寶各方面的能力,家長要注意不可保護過度,什麼都替他做,而是要放手讓他多方嘗試、獨立學習,所以他想要自己拿湯匙就讓他嘗試,從嘗試中才能真正獲得拿湯匙的要領,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經驗或灑落滿地的飯粒,是父母該學習包容的。
和二歲寶寶做好朋友
有人認為兩歲的寶寶是可愛、惹人疼的,有些懂事又有些好奇,講出來的話天真又有點道理,不會太蠻橫,幾句話就氣消,但又需大人大量的照顧,否則仍是常出狀況的。建議您與兩歲的寶寶相處的原則如下: 在合理的原則下依順他 兩歲的寶寶已懂得以哭鬧來要求,如果大人有求並應,寶寶以後就會以哭鬧當手段,沒完沒了。因此與兩歲寶寶相處時,大人要先有一些原則,比如到保姆家時可要求他不要哭鬧,雖然寶寶仍會試著以哭鬧要求下去,爸媽可以讓他帶一樣玩具,但仍要堅持去保姆家,哭泣也是一樣要去,寶寶會漸漸懂得爸媽的原則是堅定的,而能建立生活常規。給他安全感的慰藉物 兩歲的寶寶需要具體的情緒依賴物,例如小被子、玩偶等,這是安全感的來源,上保姆家想帶小被子去,這是很正常的行為,大人最好不要禁止,才能和寶寶相處愉快,不要挑起他更強烈的激動,有時他會拿小熊布偶要借您抱抱,您也要接受他的好意,把小熊抱過來,拍拍小熊,他會很開心的。放下身段陪他玩耍 和寶寶相處不擺大人的臭架子是很重要的,和兩歲寶寶相處最好以兩歲的心情走入寶寶的世界,和他玩遊戲,他跌倒了,您也和他一起跌倒,他扮家家酒請您吃紙條作的麵條,您也要假裝津津有味的吃,您還可以告訴他『我還要』,他從您的反應中學會了語詞,也學會了生活,親子相處的樂趣也同時從遊玩中產生。 轉移注意力的運用 兩歲的寶寶有時不可理喻,仍有很強烈依附母親或照顧者的傾向,當他的要求達不到或看到媽媽要上班需離開時,他就大哭想達到目的,這時候能運用的就是轉移注意力,以他最喜歡或好奇的事來引開目前的焦點,例如:帶他去看小鳥或到公園溜滑梯。尤其寶寶對不安全的事感到興趣時,更需運用注意力的轉移來引開他的執著。適度告知與給予選擇權 雖然年紀尚小,但對兩歲寶寶來說,他已經能做很多思考,對日常語言的運用已很不錯,所以大人可以對他做適度合理的說明,例如『媽媽要上班,才能賺錢給你買玩具啊!』他會露出有點懂得表情,您可以給他兩件合理允許的事件供其選擇,『你要去保姆家,因為媽媽要上班,你要帶小熊或小白兔布偶?』讓他可以做選擇,而忘了要與母親分開的不愉快。當然不是事事都提供選擇,例如:必須上廁所時就直接說,不必問寶寶去或不去。
和三歲寶寶做好朋友
三歲的寶寶在各方面都比兩歲的寶寶穩定多了,這一時期的寶寶很能察言觀色,動作能力也發展的不錯。在與三歲的寶寶相處過程中,以下提出的幾個原則可以讓家長做為參考。接受寶寶不穩定的情緒 三歲的寶寶,個性較為愉快友善,也喜歡與人分享,但到了三歲半,就進入反抗期,比較會鬧情緒,容易緊張不安。例如不准爸爸看電視、或整天抱著他的小被子。這是因為他正進入自我調整的階段,想分清自己與別人的關係。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就會恢復可愛的一面。在這段期間內,大人應盡量接受他的情緒,才能讓他產生信賴與安全感,建議您與三歲的寶寶相處的原則如下: 轉移注意力 當他鬧情緒或緊張的時候,父母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他安靜下來。如果寶寶正在生氣或為某種芝麻小事鬧脾氣,最好不要當場指責他或要他馬上改過來。試著用其他事情,如:看卡通節目,到外面餵小鳥等活動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就可以緩和其不安的情緒。運用想像力 有些寶寶喜歡和父母唱反調,比如說您要帶他從保姆家回來的時候,他可能故意說要在保姆家多玩一會兒。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您可以運用想像力來化解,說小孩喜歡當小飛俠,您可以用一件外套披在他的肩榜上,告訴他:『你是小飛峽!現在要回家啦…』,這樣的方式會讓他較容易接受。寶寶平日較不聽話時,您都可以運用這些遊戲的方式來引導他,讓他表現出正向的行為。 以鼓勵代替責罵 雖然寶寶已經會自己進食,或收拾玩具等行為,但時常會拖拖拉拉,不願意做。在這種時候,父母親應避免消極的責備,而應用鼓勵的方式來處理,例如:『來!我們一起讓玩具回箱子裡』來代替『你怎麼亂丟玩具!』這樣的處理方式,較能建立寶寶的自信心,減少其挫折感,也能使親子關係較為溫馨。勿急切修正其個性或要求其表現 每一個寶寶都有不同的個性與發展,很難對他們有一致的標準,因此父母應避免在不同寶寶間做比較,也不必要求個性安靜的寶寶能變成活潑好動。較合理的對待方式是盡量依寶寶的個性行事,不必強求寶寶在親友面前表演才藝。不強迫寶寶,才是基本的親子相處之道。
和四歲寶寶做好朋友
四歲的寶寶已上幼稚園中班了,四歲寶寶的身體變化以及心智的發展,大致看來四歲的寶寶是精力充沛、活潑好動的,但是仍有許多時候他們的情緒蠻強烈執著的。下列原則是給四歲寶寶家長的建議: 明確肯定的引導規範 和四歲的寶寶相處要有明確的規範,例如請他拿玩具放回原位時,要明確的告訴他:『請你把紅色積木放回紅色的箱子裡』。四歲的寶寶對規矩很能遵從,只要具體肯定的描述清楚,他們就會依指示去做。用正面的引導可以讓寶寶往正面的方向,因此當您一邊讚美他很乖,請他把拖鞋擺好,他就會將拖鞋擺好。將心比心的分享與嘗試 將心比心是指大人要和四歲寶寶一樣,具有四歲寶寶的胸襟,對其感興趣的事物也要表現有興趣的樣子。和寶寶一起去附近小店買一瓶醬油或一份報紙,然後可以在路上一起欣賞路旁所停放的各式各樣車子。父母能和他一起度過一段時光,是四歲寶寶最熱切盼望的事。 忽視淡化其不當行為 四歲寶寶因為語言已經很大人化了,所以有時會說粗野的話或誇大吹牛,有時也會說謊話或罵人、打人,大人不必刻意去糾正或惱怒,因為四歲的寶寶有時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是模仿或好玩的心態,只要我們假裝沒看見,那麼很快的寶寶也會認為自討沒趣而不做了。當然如果經常出現這類不當行為,仍要好好處理,和他約定規矩,下次不可再犯,只要行為改善就給予讚美。運用幽默感 有時以幽默的方式和寶寶相處,可以增加安全感,讓他覺得您和他之間就像朋友一樣,可以稱兄道弟,例如您用『張先生』(如他姓張的話)來稱呼他,會使他覺得好玩又好笑,偶爾說『張先生,請您說話小聲一點好嗎?』他馬上會因為覺得很有趣而停止大聲喊叫。尊重寶寶,對等相待 和四歲寶寶相處最重要的是別小看他,有事先和他商量清楚,要尊重寶寶的決定,不要當眾責罵他,也不要沒有徵求他的同意就使用他的東西。有時他會誇口說他看到世界最大的牛,您也可以回敬他,說您看到比他看到還大一千倍的牛。只要寶寶覺得您很愛他,什麼事都會告訴他,他就會心滿意足了。
和五歲寶寶做好朋友
五歲的寶寶已經是幼稚園大班的學生了,這是非常穩定的時期,身體動作能力均衡發展,喜歡從事許多建構性的活動,例如:拼圖、用積木蓋房子等,也會自己表達對事物的看法。五歲寶寶相處時,要特別注意下列的原則:正確運用獎賞與懲罰技巧 我們希望五歲的寶寶能有正確的是非觀念,他們明明知道物歸原處,但有時會忘了;叫他小心桌上的花瓶,有一天卻發現他打破了,偶爾甚至說謊否認;因此運用獎賞與懲罰是必要的。懲罰不等於體罰,而是讓他瞭解他的過錯,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讓寶寶明白錯在哪裡,不要當眾處罰讓他難堪,處罰後需有一段時間協助他反省,並告訴他『您很愛他,只是不喜歡他今天打破花瓶又否認的行為』。把人和事分開是處罰的重要原則。 不要苛求完美 由於五歲寶寶的動作純熟、語言靈巧,很容易讓家長認為他已經長大了,因此也就是求其完美,但別忘了,他仍是五歲的寶寶,請不要寄予太大的期望,更不可以有過份的要求。就以寶寶有時會拿別人的東西回家為例,這是因為五歲寶寶尚未建立物品的所有權觀念所致,所以家長需加以輔導說明,陪他把東西奉還原主,而不是一味處罰。 多做正向的鼓勵 對寶寶的好行為要多給予讚美,有些寶寶好像沒有值得讚美的事,但是只要您認真去找,一定找得到。讚美與鼓勵可以使寶寶轉移原有的頑皮,而向著讚美的方向走。例如:寶寶進門尚未擺好鞋子之前,您說『小明最近很注意規矩,他會把鞋子放進鞋櫃裡呢!』果然他就會擺好,還會說『媽我也幫您擺好拖鞋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要有鼓勵,寶寶還是會一步一步學好的。充分提供資源與支持 五歲的寶寶喜歡自己動手做些美勞的作品,如摺紙、畫圖、剪圖形、用紙盒造型…..等。大人有時不勝其煩就責怪他太囉唆,其實寶寶的創造能力與表現能力是從其動手做的活動中展現出來的,所以大人必須充分配合,盡量提供材料與工具,指定其創作的場所及注意事項,有時還可協助他尋找參考資料,豐富其創意靈感。給予獨力完成工作的機會 五歲的寶寶喜歡自己決定工作目標,訂定遊戲規則,和同伴一起分配工作角色,盡情的感受工作的樂趣,其工作也許只是搭一座動物園或太空船。寶寶總喜歡用客廳或臥房進行其想像的活動,家長宜給予寬容,只要不危險,要求事後恢復原狀,就可以讓寶寶獨立去完成其工作,只要寶寶能專心的活動,就不會煩人或做調皮搗蛋的事了。
和六歲的寶寶做好朋友
六歲的寶寶剛上一年級,正式由寶寶期進入兒童期。從幼稚園踏入小學是人生的一大步,寶寶生活情境的轉換,也會帶來不少衝擊,這個時期親子相處的原則如下: 提供表現機會 六歲的寶寶喜歡閱讀,也有很廣泛的興趣,對唱歌、畫圖、跳舞、猜謎都想試看看,所以我們和六歲的寶寶相處,最好不要想指揮他向東或向西,可以多提供機會讓他自己表現。每天放學回家時,不必急著問他功課多不多,要他趕快去做功課;而應該先問他今天學校有什麼事?老師教什麼歌曲?同學有什麼趣事?讓他主動來發表或表演給您們看。這樣的親子互動方式,一方面可以 增進家長對學校生活的瞭解,同時也可以建立寶寶的自信心。避免親子之間的正面衝突 六歲的寶寶依然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會替別人設想,遇到不如意的事可能就會對媽媽發脾氣,所以常聽到寶寶埋怨:『我要看電視,為什麼要我去收衣服?』,家長最好避免和寶寶正面衝突,因為那會引起更大的爭辯與不快,最好做一些讓步或迂迴策略,例如您可以回答:『好吧!妳看完電視再幫我去後院收衣服吧!』多給予讚美和肯定 讚美、鼓勵與肯定,幾乎是每個年齡層的寶寶都喜歡的,只是我們要注意,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寶寶,不可只說些表面的讚美,例如:『妳好乖、好聰明』,而應具體的指出他的優點再讚美,可以讓寶寶明確的知道自己的優點,而被讚美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因此您們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親密,而寶寶又能朝向良好的行為模式去努力。 充分給予決定權 我們對六歲的寶寶常會有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他比較好的困擾。對他兇不行;對他太好,他會不會得寸進尺?其實,只要瞭解六歲寶寶的身心特質就是渴望獨立,一切就好辦了。有時不要只給他一個命令,而是給他兩種選擇的機會,『妳要先洗澡或先做功課?』他有決定權,但不管他選哪一個,都是您希望他做的,這是比較好的解決方式執行相互的約定 對六歲的寶寶來說,他最不喜歡父母不斷的嘮叨,所以家長可以和寶寶溝通好每天例行事項約定,例如放學回來第一件事是先做功課,每天洗澡後的髒衣服要放在洗衣機旁的籃子裡,自己房間的垃圾要自己綁好提出來等….。這樣的事前約定可以減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摩擦,只要徹底執行,保證親子之間會有愉快的相處時光。
疼愛、溺愛一線間
專家認為「疼愛的心人皆有之,只是疼愛要有建設性。」常言「愛之適足以害之」,父母常常不察自己是溺愛寶寶,因為 "疼愛"、"溺愛" 常是在一線間,因此在這兒逐步剖析溺愛的真相。 曾經聽過一位朋友描述她的嫂嫂不讓寶寶出去玩,怕受到風寒、怕玩髒了、怕跟野寶寶沾染壞習慣(她當別人的寶寶就是野寶寶)…,結果,這位溫室裡的花朵,去年一年仍感染二次腸病毒,索性並無大礙,只是這位媽媽對寶寶更是呵護倍至,彷彿小朋友一不小心掉到地上就碎了… 。 類似的故事很多,我們常會覺得有些人弱不禁風、有些人大小姐脾氣、有些人我行我素、有些人自我照顧低能…,探究原因,就是父母太寵,「愛之適足以害之」,專業的說法是「寶寶養育不恰當」。 對!要讓寶寶有挺首昂然的人生,就當給予適當的 "愛"、適當的 "育"。「但是,有些媽媽並不自覺那些行為是不恰當的。」台北婦幼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歐陽瑞琳這麼說。所以,我們只好逐步剖析溺愛寶寶的真相。
五個溺愛寶寶的想法
如果媽媽在照顧小孩時,常在腦中出現這樣的想法,那麼您可能有「溺愛」寶寶傾向。

想法一: 原諒他還小 --「小孩就是這樣,長大就好了」。
常見例子--小寶寶破壞東西,不吃飯,作息不正常,一昧原諒,以為長大自然就會好。
寵愛結果--長大以後不懂得愛惜東西,舉止沒有規矩。

想法二: 捨不得的想法 --「心肝寶貝,媽媽疼疼,捨不得喔」。
常見例子--怕寶寶餓肚子,追著寶寶餵飯吃,或讓小寶寶吃零食。
寵愛結果--造成小寶寶餐桌禮儀不佳,飲食習慣不佳,或變成小胖子。

想法三: 過度保護--「寶寶多脆弱啊,媽媽要給你最好的保護」。
常見例子--不讓寶寶出去玩,怕感染感冒、腸病毒、怕被野狗咬 … 。
寵愛結果--小寶寶缺乏陽光,抵抗力差 … 。

想法四: 放任--「婆婆會說話,還是不要管好了」。
常見例子--三代同堂,祖父母比較寵小孩,小孩有靠山,父母很難管教。
寵愛結果--長大以後予取予求,行為舉止沒有自制力。

想法五: 補償心態--「媽媽忙,沒有時間陪寶寶,但是媽媽買好多玩具、糖果」。
常見例子--沒有時間陪寶寶,以為物質就可以彌補,寶寶要什麼給什麼。 寵愛結果--長大後以物質彌補心靈的空虛。

專家的話:
上述五種心態,也許情境不同,如補償心態,可能是因為父母從小缺乏什麼,便加倍補償給寶寶,雖然家長的心情總有其背景,但上述的五種管教效果總是不理想。
被寵壞的小孩在這裡
或許媽咪仍覺得自己只是疼愛寶寶,但是,歐陽瑞琳醫師指出「疼愛寶寶是當然的,只是疼愛必須有建設性。」
例如,有些媽媽主張與寶寶做朋友,都用 "曉以大義" 的方式 "溝通" ,小朋友該睡覺了,得花上很長的時間解釋因為要早起,因為要上課,因為要唸書,因為要成為有用的人,因為 … ,結果半小時仍未就寢,「沒有建設性」的結果是「花的時間多」、「效果差」、「媽媽自己覺得很累」...,而都只是因為媽媽捨不得用果斷的方式告訴小朋友「規定就是這樣」。
這兒告訴媽媽們被寵壞的小孩在哪兒?被寵壞寶寶的特徵有那些?

現象一: 當媽媽覺得管教困難時。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上述原因,媽媽的話對寶寶沒有權威性了?或是 …

現象二: 聽到老師抱怨寶寶不聽話。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在家就沒有遵守規則的習性?或是 …

現象三: 幼稚園同學告狀寶寶會欺負人。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脾氣驕縱了些?或是 …

現象四: 小朋友不跟他玩。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太自我為中心,所以不能合群相處?或是 …

現象五: 學習進度不理想。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照顧寶寶太過,反而沒有激發小朋友學習的動力?或是 …

現象六: 其他小動作,如緊張就拉肚子,不敢獨處,睡眠困難 … 等。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呵護太過,導致小孩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太差,或許 …

專家的話:
要提醒媽媽的是,上述題目是參考用的,因為影響小朋友的因素很多,也可能是因為某件事,如父親派到外地工作,小朋友突然沒法子跟疼他的爹地天天見面,都可能讓小寶寶不合群或反抗,只是媽媽「瞭解原因」的動作,一定要做。
寵壞的小孩長大 "什麼款"
歐陽瑞琳醫師表示「小朋友養成的因素十分複雜,一方面小朋友個性天生不同,一樣的寵愛,所導致的結果不盡相同,一方面小朋友成長環境都不同,也許某個家長很寵的寶寶,碰到一位良師,小朋友又跟老師特別投緣,導正個性的可能性也是很大。」但究竟溺愛的寶寶,長大以後可能是什麼模樣兒,建議媽咪們參考看看,好讓寶貝未來有健康可愛的人生。

模樣一: 沒辦法應付挫折。
原因--得到如溫室般的照顧,當然不能像小草一樣抵擋風吹雨打。

模樣二: 脾氣大有暴力傾向。
原因-孩提時大家都遷就他,為所欲為,長大仍以為可以如此處事。

模樣三: 人緣不好。
原因--小時候眾星拱月,不會替別人設想,長大以後同儕又不見得要拱月,人緣因此不好。

模樣四: 不服從團體規定。
原因--從小就自己定遊戲規則,長大以後不能習慣別人的遊戲規則。

模樣五: 沒有責任感。
原因--小時候暑假作業都有人幫忙寫,天塌下來有人頂,很難培養責任感。

模樣六: 自制力差。
原因-寶寶時沒有人糾正某些錯誤的行為,長大後就更難自覺不當言行。

模樣七: 人生不豐富。
原因--保護太過,缺乏冒險的精神或勇氣,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已規劃好一條既定的人生大道。

模樣八: 世界太小。
原因--太多事都認為理所當然,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差,沒有擴大的胸襟去接受不同的觀點及世界。

模樣九: 體弱多病。
原因--照顧太過,缺乏抵抗力,所以往往都市的小孩,抵抗力比鄉下小孩差。

專家的話:
我們建議媽咪們,不管有多疼寶寶,都必須掌握幾項原則,一定要培養寶寶某些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是非觀念、責任感、道德觀念、人際關係、羞恥心、喜歡自己、注意別人的感受 … 等。
其他常見不恰當管教
專家認為「疼愛」與「溺愛」很難有明顯界線,疼惜寶寶的心情人皆有之,有些父母很清楚寶寶需要管教,在小時候就得養成良好的規矩,但是卻又覺得蠻難管的,很可能正是以下幾種常見不恰當管教,家長們不妨參考看看。

情況一: 帶小朋友去超級市場,小朋友跑來跑去 … 您會說
□ a.「不要跑」 □ b.「不要給我跑」 □ c.「請你用走的」

解說:c 答案最明確,直接了當的告訴寶寶用走的,答案 b 則不恰當,因為「給我」兩個字,讓小孩誤會是為了媽媽才這樣做,而不是因為要遵守規矩。

情況二: 您在廚房做飯,小朋友一直看電視 … 您會
□ a. 走過去關掉電視 □ b. 一邊煮一邊叫「關電視」 □ c. 花幾分鐘與小朋友溝通先做好功課

解說:a 的作法,小朋友會有點驚愕。 b是最無效的方式,會養成小朋友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情況三: 睡覺前小朋友的書包 … 您會
□ a. 幫小朋友整理好 □ b. 盯著小朋友整理 □ c. 小朋友自己會整理

解說:最好狀況是小朋友有很好「生活就序」習慣,睡前自己就會整理書包,a 的狀況,小朋友會無法養成責任感,生活顯得零亂。

情況四: 小朋友考了100分 … 您會
□ a. 「好棒,您有檢察一遍,對不對。」 □ b. 「考了100分,真能幹。」 □ c. 「媽媽請您去吃麥當勞,獎勵一下。」

解說:如果寶寶很粗心,a 是誘導寶寶細心的一種方法。b的讚美只強調結果,可藉其為誘導機會鼓勵寶寶建立好習慣,如預習、自動、檢查等好習慣。c會誤導小寶寶為物質而努力,而不會自動自發。

情況五:當小孩只顧著玩,不做功課時 … 您會
□ a. 「您老是惹我生氣,講都沒有用,為什麼不做功課 … 」 □ b. 「來做功課了,告訴媽媽今天的功課有那些 … 」 □ c. 「做完功課,媽媽就請您去吃麥當勞。」

解說:a的口令太長又有炒作情緒的字眼,寶寶會覺得囉嗦,另一方面會削減長輩的權威性。c做功課是應該的,不能用條件交換。

專家的話:
常見不恰當的管教還有身教不良示範,導致小孩有樣學樣;或只在寶寶犯錯的時候才注意關心,平常沒出錯就不予理會;或只注重訓練,如上安親班、才藝課,卻忽視了親子關係…。不恰當的管教如同溺愛,對寶寶是沒建設性的。


Copyright 2024, BabyHome  |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