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

最多媽媽分享實用妙招

新增妙招
  • 0

    妙招 1

    我是托兒所小班的老師 這種情形在我們班也已經漸漸的發生 孩子們已經有小團體 每天都有"不同"的好朋友 也有家長反應 ((我們家兒子人緣是否不好?他說沒人要跟他玩耶....))

    哈!其實媽媽別太擔心 這是孩子在成長的階段必經的過程 他們在這年齡開始有"社會性活動" 知道分工合作、知道團體行動.... 很多時候孩子反應"某某不跟他好"時 你先問他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在班上有沒有人跟她一樣? 那要怎麼辦? 等等之類的話,先讓你的寶貝講出自己的感受和作法 (有時候我們大人做的決定不一定是適合的)

    然後問老師孩子在班上與同儕的相處情形 (有時候只是跟某一個不好而已) 先觀察自己的孩子在與別人相處上是否有狀況 然後對症下藥,

    之前處理過類似情形 私下問兩個孩子的結果是 a:B都不跟我好!他不跟我當好朋友, B:因為a都會欺負我, a:我沒有欺負B,我要幫她呀, 雖然還是雞同鴉講

    但是大概知道是B不能接受a對他的熱情攻勢 (幫忙變成了欺負了) 懂我意思了嗎? ((呼!我在聯絡本上也是降回答家長的問題))

  • 0

    妙招 2

    作者:林玉珮  出處:親子天下

    「你的孩子有同齡玩伴嗎?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感到孤獨嗎?……」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3個原則、4個方法提供現代家長參考。

    朋友在人的一生舉足輕重,而玩伴是孩子最初的朋友。許多研究也指出,孩子可以從與玩伴的互動中,認識自己、發展友誼、發現新經驗、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得比較獨立與自信。玩伴對孩子身體、社會、情感以及認知的發展有相當正面的幫助。

    然而,自一九六○年來,隨著都市化、小家庭化、玩具精緻化,孩童的社會性遊戲已大幅減少,又因為少子化以及父母採取過度保護,孩子與玩伴自然互動的機會日益不足,形成當代教養下一代的新興議題──「玩伴危機」。 玩伴危機的警訊

    「你的孩子有同齡玩伴嗎?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感到孤獨嗎?……」在實施一胎化政策的中國,有媒體向父母讀者拋出連串問題,並以「玩伴危機逼近孩子」為標題,嚴肅地拉起孩童缺乏玩伴的警報。

    少子化的全球浪潮正驚濤拍岸。台灣近年來出生率幾乎逐年創新低,平均每年少一萬多個新生兒。幼稚園裡獨生子女的比率也愈來愈高,在台北都會逼近五成。

    「玩伴危機」對台灣下一代影響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一些警訊卻值得關注。

    ●「親子天下」的調查顯示,國 中小老師有七成認為,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嚴重」或「很嚴重」。每五個國中小學生就有一位覺得自己在交友上「有點困難」或「非常困難」。也有超過六成的國中生以及超過四成的小學生表示,休閒時最常做的是「上網」。

    ● 兒福聯盟統計兒童專線接獲的求助電話,發現兒童最煩惱的是同儕相處問題,其次才是課業壓力以及父母的過度干預。

    「從少子化、都市化、生活網路化等這些難以逆轉的社會趨勢看來,目前孩子出現的人際問題,未來恐怕會更嚴重」,心理師杜淑芬指出,這使得玩伴對孩子的重要性更加突顯。

    幫孩子找玩伴

    「我只有生一個孩子。兒子渴望玩伴,感到孤獨,我們做父母怎麼陪伴都無法替代同儕,同儕有時比父母重要」,師大公領系教授蔡居澤說出這一代父母的心聲。

    面對孩子可能的玩伴危機,同樣只有生一個孩子的台大心理系教授雷庚玲分享自己的對策,「常常幫孩子找玩伴」。

    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

    首先,宜掌握以下三原則:

    1.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父母應從主導轉為幕僚。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對玩伴的看法與需求也會有所不同(參考表一),父母的角色要隨之調整。心理諮商師杜淑芬說,「父母從主導轉為幕僚,慢慢的放手就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發展在人際的主動性,以及培養不同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齊克‧魯賓在其所著的「小朋友的友誼」書中就建議:五歲以下小孩,與玩伴的互動機會由父母來安排;孩子五到七歲,父母就要徵詢小孩的意見後再做安排;八到十歲的小孩,可以在父母的幫忙下由孩子自己安排;孩子十到十二歲,就可以自己規劃活動,但時間和日期必須經由父母的同意。

    2.父母不過度干涉、也不過度操作孩子與玩伴的互動。

    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從事青少年及兒童諮商工作多年的楊俐容提醒父母,「要把握最少涉入原則」。例如孩子的人際發展大致上沒有問題,就不需要安排許多活動。同樣的,對孩子要和玩伴玩什麼?怎麼玩?或者玩出爭執、問題時怎麼辦?除非必要,父母宜鼓勵孩子與玩伴溝通、決定。

    3.安排同齡玩伴的相處經驗,也要安排有混齡的玩伴團體。

    過去孩子在家族裡有大的帶小的,走出門也有街坊鄰居的大哥大姐可以跟前跟後,但現在孩子從小就少了「生活上的玩伴」,混齡玩伴顯得更為重要。

    楊俐容觀察,如果讓孩子選擇玩伴團體,容易選擇同齡的,也很少會選擇和比較小的孩子在一起;因此父母需要幫孩子營造混齡互動的經驗。例如對較大的孩子安排志願服務活動,可以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照顧別人、幫助別人。 友誼始於家庭

    「學校裡的同儕關係過度競爭導向,」胡慧美一家三口在兒子小三時從加拿大回台灣後如此發現。孩子在校時間佔平時很大的比率,同學關係是生活的重心,但大多數同學計較的是分數,老師重視的也不是同學之間如何相處。孩子需要學校以外和玩伴相處的機會。

    父母若想幫助孩子結識或維繫玩伴,要從何做起?套句美國知名親職諮商專家蜜雪兒‧玻芭的說法,「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經常在家中舉辦活動。」邀孩子的玩伴到家裡玩,是認識孩子的玩伴以及對方父母的絕佳機會,而且可以從中觀察小孩和玩伴互動的情形,讓父母更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增進社交能力。

    「友誼始於家庭」,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孩子找玩伴:

    1.營造家庭自由遊戲(free play)場

    「氛圍最重要,孩子覺得安全信任,自由遊戲就開始了。」很有經驗的媽媽林美玲說,小孩能和其他小孩在一起就很開心,不太會在乎其他東西。她要做的就是不要讓七、八個孩子玩到失控、發生危險,並且準備一些點心飲料。還有,一開始先把家裡環境介紹一下,告訴孩子們垃圾要如何處理,用過的碗盤要收到水槽等等。

    2.舉辦跨家庭的親子電影欣賞會

    「親子電影欣賞會」,則是胡慧美、陳宜娟等幾位媽媽為讀同校的小四孩子們在家裡營造的另一種玩伴互動天地。每週五晚上在陳宜娟家裡,一台筆記型電腦、一部單槍投影機,還有一面空白牆壁,幾樣簡單的設施,小小客廳變成孩子們感情與看法交流的大大空間。

    3.組織play group(遊玩小組)

    加入play group,讓吳孟樺的兩個女兒從小就有一群比較固定的友伴陪他們一起遊玩長大。

    遊玩小組比較組織化,尤其適合學齡前的親子參加。小組輪流到每個成員家裡,由當家的媽媽輪值 設計並帶領活動。說故事、玩美勞、做餅乾、唱歌表演,「遊戲愈貼近小孩的生活經驗,愈能讓孩子動手,孩子會很愛」。

    4.結伴到大自然遊玩

    一年多前賴素燕和兒子加入荒野保護協會的「炫蜂團」,「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兒子多了混齡同伴相處的生活經驗,也交到很麻吉的朋友」。

    「結伴在大自然遊玩」,是賴素燕增加孩子從小與其他小孩相處機會的方式。她說,大自然是很好的養分,人在大自然裡比較能眼開心開,孩子們的互動也比較海闊天空。

  • 0

    妙招 3

    我瞭解,但真的很正常,個性也有關係, 就像大人一樣在一個陌生環境, 能馬上就結交到好友或同事嗎? 當初我家老大哥哥上中班時, 是過了3-4個月才跟同學有互動, 而一開始老師是請比較活潑的同學來領我家! 放手吧,但也要多瞭解孩子在校內的活動等, 多跟老師溝通,老師自個也會有一套方法, 做家長的就真的多鼓勵孩子多主動點, 孩子也會有自己結交朋友的相處方式,請不要太緊張!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的適應情形可以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 對於陌生環境的適應期,一般小朋友約需花2~3週來適應新環境;待孩子漸漸地熟悉環境後,就邁入第二階段的適應期,此時主要面臨人際問題,如爭執、搶玩具等衝突;一般約1~2個月後才有辦法跟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但有些小朋友的調適時間可能會更長或更短,因人而異。

  • 0

    妙招 4

    遠離霸凌:從幼兒友情教育做起

    黃琬玲 2018/5/4

    一般而言,幼兒之間的衝突、受傷事件,都還不足構成真正地霸凌 ( bully ) 定義。 目前對霸凌行為的定義,多沿用 Olweus ( 1986,1991 )的定義:

    1. 一個或數個孩子持續對另一個孩子施以某些負向行為。

    2. 負向行為是指一方意圖以具有攻擊性的行為騷擾、傷害或讓另一方不舒服。

    3.「霸凌」的行為基本上並非偶發行為,通常必須持續一段時間。

    4. 「霸凌」必須涉及兩者強度的不對等,當兩方身體或心理強度相當時,應該是打架或吵架,不能以「霸凌」稱之。

    因學齡前的孩子, 道德認知還沒有發展成熟, 所以 孩子的想法中 ,按理 並沒有持續 想 傷害某個人的念 想,偶然發生的衝突事件,都可視為社交人際關係的機會教育契機。

    每個孩子先天氣質不同, 一般而言, 情緒 衝動 或愛哭沒自信的孩子 比 較容易涉入 疑似 「 霸凌事件 」 , 學齡前的孩子還不太會表達,需要大人的保護。但是,透過 語言 溝通 、人際關係技巧 的 社交能力發展, 慢慢就能學習與人正向相處,避免 涉入 疑似 「 霸凌事件 」。

    有時 孩子們明明開心在玩, 只是出現偶然的衝突或受傷了 , 父母 就急於介入處理 。這樣強出頭的保護方式, 不見得對孩子 的社會化,有 正面的幫助。 事實上,不只是被霸凌者需要協助, 衝突事件的兩位關係 者同樣需要 教育 !

    父母又該如何看待與處理幼兒時期的疑似 「 霸凌事件 」呢? 基於教育立場,建議 應多花時間與孩子互動,了解孩子 的衝突內容,並給予正確的教養觀念!

    首先,要 教孩子 學習 如何獲得友情 :

    具備交朋友的技巧,可以讓 孩子 獲得珍貴的 友情, 遠離衝突, 避免成為霸凌者或是被霸凌者!懂得友善對待他人,至少 會 擁有一個以上的好朋友,並知道如何在團體間進退得宜。

    其次,鼓勵 孩子對自己 有 信心 :

    協助孩子 從小 建立良好的自我 概念, 培養表達情緒與想法的能力 ,懂得 避免陷 入人際負面的互動。

    鼓勵 孩子 要 對自己 有 信心,不會在友情遇到挫折時自 我否定, 自責不已 或 懷疑他人輕視 自己,而情緒暴走,做出令自己遺憾與難過的事 。

    跟孩子討論「朋友」、「友情」 的真諦

    朋友 之間 應該互相尊重 並欣賞 彼此的不同,不會用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方式 對待彼此 ,可以藉由繪本讓孩子知道真正的「朋友」 彼此互相珍惜的 「友情」。此外, 言教不如身教, 也 可與 孩子在家中演練,如果朋友做了讓 人 難過或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時,可以 練習 直接表達 告訴對方 。

    關心而不擔心的了解 孩子 交 「朋友」 的狀況:

    有些爸媽過於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中被欺負,每天孩子放學回家,都會問:「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這是一個 yes or no 的問句,有時候孩子間真的只是玩耍時的打鬧,他可能也會回答:「有!某某某欺負我!」不但造成爸爸媽媽的擔憂,更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爸媽問問題的技巧很重要,換個問法,爸媽也一樣可以了解孩子今天孩子在園裡的情況,例如,「你今天在幼兒園跟誰一起玩?玩得開心嗎?」如果真有不開心或衝突,也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那要怎麼樣,才會變成好朋友?」

    衝突之時,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或欺負人,提醒別再一昧以大人的觀點解讀,甚至界 定 、斥責這些衝突為 霸凌 事件,更忌諱強要為孩子出頭討公道,反而 要更細心的 指導孩子們,一步步學習正確與人正向相 處的技巧,並培養孩子解決紛爭問題的能力與智慧。

  • 0

    妙招 5

    因為我自己本科是唸心理的,當然這樣看媽媽的敘述不太確定孩子真實想法

    但會建議媽媽,除了教導孩子正確的人際觀念,例如在這邊是用物質換來的朋友不是真的朋友(這邊我想要講到讓孩子了解,可能就需要一點時間了),以及較正確的社交技巧之外

    還會希望媽媽多跟孩子聊聊他的心理需求。

    孩子可能對自己不夠有自信,所以會用送同學玩具的方法去交友(其實我感覺有點像討好同學?)

    而且感覺孩子其實很怕自己不被同學喜歡。 當然媽媽直接問孩子是不是沒自信,孩子一定不會回答你, 可以問問孩子,他會如何描述自己的個性或行為?班上同學對他的看法可能是什麼? 那他對同學們的看法又是什麼?

    然後切入媽媽發現他會常帶玩具到學校送人,如果是一種分享的心理那OK,但如果是因為想藉此換朋友, 就可以問他是不是感覺不這麼做,同學會不喜歡你了?

    然後可以教孩子下次可以帶玩具跟同學一起玩,然後要懂得拒絕! 不懂拒絕的孩子長大很容易被別人牽著走。 以上就一些建議,但也可能孩子實際狀況跟我想的有不同,就給媽咪參考看看!

新增 交朋友 實用妙招: